【老铁杂感43】聆听古人的良言

【老铁杂感43】聆听古人的良言_第1张图片
作者摄于书贴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佛家说,众生迷惘于“贪嗔痴慢疑”五毒之中。其中,“贪”为首,所以戒贪,也是修行之要。

贪污钱财之谓贪,那是一般般的理解,对于名誉、地位,甚至于友谊和知识,都要有所警觉,要见好就收,要有一个度。

人活着,对于身外之物不可以过于贪着,即使不从道德层面上说,仅仅是从方法论上讲,再好的东西,也应该是取之有道、据之有度的。

比如说,知和行都是无限宽广和浩瀚的领域,而个体生命和精力却是有限的,以区区血肉之躯和几十年春秋年华,不计效益地盲目追求和占有事功和知识,恐怕是会碰壁的,并且,于生命健康而言,也是颇具危险性的。所以,人生固然要努力精进,但也要科学合理地筹划人生。

要言之,贪多嚼不烂。一个人也根本不可能全部占有事功和知识。当人们于世俗的拼搏中,经历过坎坷和教训,再回过头来,解读上面这副对联时,应该是很具启发意义的。

上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乃具化一件具体事中,即交友要懂得珍惜,懂得知足;下联——“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则泛化在世事上,揭示了社会生活中有些道理是相通的、万法不离其宗的。

倘若读了此联,觉得这副对联无非是在告诫人们少交朋友、甚至一生只限交一两个知心朋友的话,那么,也许就根本没有理解其中的道理。

俗话说得好,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照此解读,人的知心朋友应该是多多益善的了。然而,这是很有难度的。

因为,生存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体,都是独立的一个自组织系统,能否与另一个自组织系统相包容、相配合,对于人的本性确实是一种挑战。虽然不应该夸大人的本身的一些弱点、夸大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但是轻视其存在和作用也肯定是不可取的。

按照佛理,前文说到的“贪”,其本质在于人的“我执”,人人心中皆有一个“我”,弄不好就会生出麻烦,所以,要有一颗平常心(一说是清净心)去制衡之、调整之,搞得不好,此“我”与“彼“我”必然发生冲突。

有人说,人长到一定年纪了,成熟了,内心里有了防御机制,有了防人的城府,就不会再对他人掏心掏肺的了,就很难接受和抓住结交新的知心朋友的机会了。这话听上去,也并非没有根据和道理,但是,倘若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或者几个人之间的交流接触,能够做到志趣相投、“三观”一致,并经过了一个时间的考验和印证,还有必要把内心紧紧地锁起来吗?

一个好汉三个帮。

现代化的社会由于分工的精细化,致使一个人不可能去完成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而且于任何一个组织里,一个人也不可能充当充当所有角色,那么,时代和社会就自然而然地给当下人提出了一个看似苛刻的要求——具备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这一个层面上看,优质地完成组织的目标的能力与成功地走入他人的心中、成为他人的良好合作伙伴的能力,就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缺一不可了。

所以,进一步说,对于一个成熟的职场人而言,具备成为他人的知心朋友的愿望和能力,也就不是什么奢望的要求和苛刻的条件了。

当然,即使是朋友遍天下,也不能做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人,要做真心真意珍惜友情的人,而不是做见利忘义的人。这个对联说得道理主要还是聚焦在知足常乐和珍惜缘分的问题上,值得现代人思考借鉴。

举一反三,而不是执着于偏见,对于一个成熟的职场人而言,是多么的重要啊!

【老铁杂感43】聆听古人的良言_第2张图片
作者摄于西澳

师大铁陀写于2019年3月11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铁杂感43】聆听古人的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