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不要读书?听听大咖们怎么说

关于读书,有这样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书不可不读,也不可死读,否则会变成书呆子;另一种认为与其变成书呆子,不如干脆不读,其依据是这样一段格言:“倘是读别人的著作,不过是在自己的脑子里给作者跑马。”第一种观点是支持善于读书,取其精华,第二种观点是,不要读别人书,因为会被别人固化。这两种观点好像都能自圆其说,那么,到底要不要读书呢?来听听大咖们怎么说。

培根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认为读书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读书可怡悦心情,可博添文采,可增长才智。当你幽然独处之时,读书的兴味最浓,在你演讲交谈之际,读书的益处自现,而只有通过读书增长了才智,你才能对事物判断精确,部署得当。”

他反对死读书,强调要将读书和实践相结合。“在读书上花费太多的时间近于懒惰”,因为“读书可以使一个人的天性更加完美,而他又只有通过实践才得到补充”。

他认为选择读什么书比读书本身更重要。“有些书只需选读翻阅,有些书不妨泛泛浏览,但还有些书阅读时必须从头至尾勤奋专注。”

叔本华

叔本华认为读书是有“副作用”的:“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

是不是就此不要读书了?当然不是。其实,叔本华只是想论证独立思考对读书的指导性意义。他将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比作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将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知识比作我们天生的四肢,为的是说明只有独立思考的东西才真正属于自己,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而“他人的思想就像别人飨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挪下的衣衫。”

蒙田

作为法国文艺复兴后期的思想家和批评家,蒙田认为读书重在读出乐趣,“我当然愿意对事物有一番全面的了解,但是我付不起这样昂贵的代价。我的目的是悠闲地而不是辛劳地度过余生。没有一样东西我愿意为它呕心沥血,即使做学问也不愿意,不论做学问是一桩多么光荣的事。我在书籍中寻找的也是一个岁月优游的乐趣。我若搞研究,寻找的也只是如何认识自己,如何享受人生,如何从容离世的学问。”所以他认为阅读时如果遇到了困难,不必绞尽脑汁;如果誓不罢休,其实是在浪费精力和时间;如果这本书看烦了,不如丢下换上另一本。

林语堂

林语堂认为要自由的读书,有闲必读书。这样才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人之初生,都是好学好问,及其长成,受种种俗见俗闻所蔽,毛孔骨节,如有一层包膜,失了聪明,逐渐顽腐。读书便是将此层蔽塞聪明的包膜剥下。能将此层剥下,才是读书人。并且要时时读书,不然便会鄙吝复萌,顽见俗见生满身上,一人的落伍、迂腐、冬烘,就是不肯时时读书所致。”

周国平

周国平认为要领略读书的快乐,必须摆脱功利的考虑,以从容的心境视之。“我不认为读书可以成为时尚,并且对一切成为时尚的读书持怀疑态度.读书属于个人的精神生活,必定是非常个人化的.可以成为时尚的不是读书,而是买书和谈书.譬如说,在媒体的影响下,某一时期有某一本书特别畅销,谈论它显得特时髦,插不上嘴显得特别落伍。"读书的快乐在于求知欲的满足,与活在书中的灵魂的交流,丰富和生长的自身精神。

关于读书,大咖们虽有不同的见解,但是都一致认为一定要读书,关键要注意读书的方法和态度。

读书可以给我们带来以下好处:

清醒的自我认识

有人说,人有四种境界:一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二是知道自己不知道,三是不知道自己知道,四是知道自己知道。

前两个境界指的是有的人认为自己什么都懂,其实是什么都不懂,随着认识的加深,发现自己其实是在不懂装懂,也就是处在“不自知”的状态,没有自知之明。第三个境界指的是对于某个知识领域自己已经有一定的驾驭能力了,可是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已达到那个水平了。第四个境界指不仅将知识内化于心,而且有清醒的自我认识。

通过读书,和外在世界对话,我们能够更清晰的观照自我,从而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生命本身就是一场荒芜,阅读让我们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无限的拓宽自己。

独立的思想认识

不信书不能提高境界,光信书不如无书。许多大咖都强调要有选择的读书,边读边做批判性思考,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读书的意义。这就是难能可贵的独立意识。我们热爱读书的意义在于渴望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自己。只有读越多的书,看越多人的文字,体味越多的命运,洞悉越多的时代环境,才能让自己不依附于外力,不依附于当下,做一个思想独立、灵魂独立、人格独立的自己。

轻松愉悦的兴趣

读书会挤占大量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如果没有把读书作为一种赏心悦目的休闲方式来对待,那么读书必定是乏味和无趣的。只有将读书看成一种兴趣,才能持之以恒的读书,并且汲取营养,让自己的身体得到放松,精神得到寄托。

穿越千年的对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对话,甚至可以是穿越千年的对话,比如品读诗词,可以任思想的脚步穿越千年,领略诗情画意:

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读怆然而涕下”,体会作者“胸中自有万古,眼前更无一人”的苍茫之感。

品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体味作者对宇宙、人生奥秘的哲理探求。

悟苏轼的《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羡慕作者恬淡洒脱、笑对苍茫的旷达胸怀。

赏白居易的《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感叹作者惺惺相惜、同病相怜的哀思。

……

你可能感兴趣的:(到底要不要读书?听听大咖们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