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夸人力大无比的一句话,反成了兵法中的贬义词
成语“偷梁换柱”,最开始的叫法是“托梁换柱”。
原本,是形容一个人力气相当的大。这个成语还源于一个典故。
历史上,商王朝的亡国之君纣王帝辛,登基之初,与父亲等一同在御园游玩。飞云阁上的一道梁,意外塌掉。
帝辛力大无比,上前托起房梁,并换掉了折断的柱子。
他的出色的表现,被宰相商容、上大夫梅伯等人,上本立为东宫太子。
后来,帝辛成了有名的亡国之君,他就是商纣王。
“源易缘”注意到,这一幕就记录在《封神演义》的第一回——“纣王女娲宫进香”。
纣王“托梁换柱”,也因此被人常比作力气大。
后来,古人将“托梁换柱”写作“偷梁换柱”、“抚梁易柱”,来比喻为以假代真,暗中改换事物的本质和内容,从而达到蒙混欺骗的目的。
“源易缘”注意到,这个原本一个正面的词语,传来传去到了36中,就成了以假乱真,暗中改变事物的本质和内容。
在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经典中,“偷梁换柱”——还是《孙子兵法》36计“并战计”中的第15计。
一个褒奖人的词语,是怎么变成了带有贬义或欺骗性的词语呢?
其实,这源于“偷梁换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偷梁换柱,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在36计中,“偷梁换柱”的计策,是要求多次变动敌人的阵容,抽调开敌人的强劲兵力,再待其自己败阵时,然后乘机进攻。
“曳其轮也”一词较为生疏。
“源易缘”在《易经》文化64卦里,看到有两卦的卦爻辞,分别谈到了这句话。
其中《既济》卦说:“曳其轮,濡其尾,无咎”;
《易经》64卦的最后一卦“未济”卦九二爻辞也说:曳其轮,贞吉。
“曳”,指拉住或拖住。“濡”是浸湿或沾湿。
爻辞形象的比喻,拖住车的轮子,使它速度放慢。小狐狸渡河时沾湿了尾巴,无法快游,没有灾祸。
“无咎”或“贞吉”,是告诉我们,如果这样做没有灾难或是正道吉祥的。
可见,虽然“兵不厌诈”,但其文化精义大道,均不离阴阳,倡导的还是乾坤正道。
对此话题,您有哪些看法和高见,欢迎留言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