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读《随园诗话》(35)

        三〇

      《随园诗话》原文:

        余每作咏古、咏物诗,必将此题之书籍,无所不搜;及诗之成也,仍不用一典。尝言:人有典而不用,犹之有权势而不逞也。

        咏古,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大都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游览古迹时有感而发之作。

       怀古诗,古,是指一种古迹,“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怀古词多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因此,怀古又往往跟登临主体结合在一起。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写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诗,“咏史”就是翻阅古书,拾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或事,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人物,借此抒发作者的思考、态度,情怀或讽刺时政,从而抒发自己的独到见地。咏史诗长于议论精辟,不一定要写景,不表现现在的时空场景。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古人很喜欢咏物,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咏物诗最多的在盛唐时期。

        典,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目前主要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也泛指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

      本人翻译:

       我每次作咏古诗、咏物诗,必定将有关这个题目的书籍,全部收集阅读。等到诗写成了,却不用一个典故。我曾经说:人知道典故而不用,恰如有权有势者却不逞强好胜耍威风啊。

     真老实人言:

        厚积薄发,乃是作诗作文的法门之一。袁枚力倡性灵之说,辟走前无之路,当然要尽知前古之事、前人之言,方能跳出古人窠臼,发出新语新意。我们今日作诗作文,也应学习此法。尤其是咏古、咏物诗,须得搞清史实由来,弄清物象原理,知道前人评说,才能够借事借物说出前人未语之言,绝不能望文生义、捕风捉影而衍生出一通说辞。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做事作诗,一理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硬读《随园诗话》(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