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地篇》主要讲述九种地势,侧重点在于战场中的形势。地形是地理问题,地势则是形势问题。《地形篇》足足用了五讲的篇幅阐述问题,《九地篇》还在讲地势,充分说明地形地势对于军事的重要性。
地势总共有九种,第一种叫做“散地”。“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在本土作战,因为离家太近,军心容易涣散。“进无必死之心,退有投归之处。”遇到困难,士兵更倾向于当逃兵,战斗意志不强。地形研究的是地貌特征,地势则涉及到军队的心理问题,以及当下的战场形势。
《孙子兵法》里面讲“散地则无战”,不是不跟敌人作战,而是不要跟敌人野战。要“坚壁清野”,把人畜钱粮都运到城池里面,让敌人没东西可抢。然后把守城池要塞,派亲兵攻击敌人的交通线,断其后路。
我方选择被动防守,敌人的粮草又供应不上。抢又抢不到东西,耗到弹尽粮绝,只能选择撤退。此时选择“击其惰归”,就能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
第二种地形,叫做“轻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经常说“深入重地”,轻地就是要“浅入”。在自己国境内作战叫做“散地”,如果侵入敌国境内,而且进入不深,就叫做“轻地”。“轻地则无止”,不要停留,应该继续前进。在“散地”作战,大家没有斗志。在“轻地”作战,往前进很忐忑,往后退会感觉自己想当逃兵还来得及。不要给敌人念想,要带领士兵继续深入。
“重地”在《孙子兵法》中排名第六,第三个讲述它,是为了和“轻地”相对应。“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深入敌境,背后已经有多座敌人的城池,士兵只能死心塌地的留下来战斗。“重地则掠”,此时交通线太长,随时可能会中断,只能依靠抢掠敌人的物资,才有机会生存下来。
这个道理敌人也懂,所以敌人多半会选择坚壁清野。拿破仑当年挺近莫斯科,就是深入重地。在攻下莫斯科之后,等着沙皇跟他讲和。结果沙皇坚决不谈判,一把火把莫斯科烧掉,拿破仑就只能选择撤退。俄国人在击其惰归的战斗中,一口一口把法国大军吃掉绝大部分。
从散地、轻地到重地,可以看出地势和地形的差异。地形是地理状态,地势是不同地点的不同形势,特指双方的资源条件以及士卒的心理状态。
第四种地势叫做“争地”,兵家必争之地,谁得到谁占优势。在“争地”面前,一定要奋勇争先,先把争地抢到手。如果没有抢到,那就是“争地则无攻”。别人抢先占领,自己就不要上去硬攻了。
第五种“交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交地和通形类似,道路四通八达,即使没有道路,也可以畅行无阻,谁也挡不住谁。“交地则无绝”,部队一定要首尾相接,中间不要留有空挡。不然很容易被敌人切断,把部队分割包围,让你首尾不得相应。
第六种“衢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众者,为衢地。”常说某地鸡鸣三省,一个公鸡叫,三个省的人都听得见,这就是衢地。衢州是福建、浙江、江西和安徽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也就是超级衢地,一向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的称号。衢地之所以“先至而得天下众”,是因为在敌我之旁还有第三国,谁先抵达衢地,与第三国结交并得到它的帮助,就能形成二打一的形势。“衢地则合交”,在衢地一定要搞好外交,争取和第三国结盟。
第七种“圮地”,山林、险阻、沼泽,凡是难走的路都叫做圮地。“圮地则行”,圮地下面都是水,所以建筑物没办法固定。没有办法筑城、修筑工事和扎营,此时一定要带兵快速通过,不要停留。
第八种“围地”,不是被敌军包围,而是被地形包围。“所由入者隘”,进去的道路很狭窄,回来的道路很迂回、曲折和遥远。被困在这样的地形里面,敌人只需要用很少的兵力,就可以击败我们,这就是“围地”。
“围地则谋”,要阻塞隘口,抵挡住敌人的进攻。一次把几天的饭做好,敌人看不见炊烟。以为自己弹尽粮绝,准备收获胜利果实。心态放松,整体戒备就不再严密。此时要召开动员大会,鼓舞士气激起仇恨,让士兵奋勇作战。依托险要地形,一鼓作气冲锋前进。
遭遇敌人阻挡,立刻展开强攻。号令前锋猛斗,后军扩大战果。左右两军策应,最后倾巢突围。一鼓作气,冲出围地。
第九种“死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也,为死地。”立刻投入战斗还有活路,拖延之后肯定会陷入死局。等死不如找死,什么也别想,冲上去拼命。
“争地,吾将趋其后”,在争地要极速前进,抄到敌人后面抢先到达。“交地,吾将谨其守”,在交地要谨慎地守卫堡垒,切断敌人的交通线。“衢地,吾将固其结”,在衢地要结交诸侯,巩固外交关系,不要让敌人率先和盟国结盟。
“重地,吾将继其食”,在重地作战,后勤压力巨大,要就地抢粮。“圮地,吾将进其途”,遇到圮地,要快速通过不能耽搁,不然很容易被敌人堵在里面。“围地,吾将塞其阙”,进入围地被敌军包围,一定要把缺口堵上。
“围师必阙”,敌人为了预防自己死战,一定会留条生路给我们。以便在我们逃跑时,击其惰归。自己把缺口堵上,告诉士兵,我们已经无路可逃,只有冲垮敌人的防线,才有活路。“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在死地必须要展示自己必死的决心。销毁所有的物资,背水一战,和敌军死拼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