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年华》启示录:面对性侵儿童事件,除了热泪和热血,我们还需要什么?

《嘉年华》启示录:面对性侵儿童事件,除了热泪和热血,我们还需要什么?_第1张图片

昨夜下了雨,今天气温骤降,往常稀稀拉拉只有几个人的电影院却几乎满座,最近的虐童以及疑似性侵儿童的事件太过刺痛,《嘉年华》的上映正逢其时。

这部被称为“中国版《熔炉》”的电影已经在国外亮过相,成绩不俗,在即将揭幕的金马奖上获得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三项提名,可以说是肩负重望。

听到是性侵儿童的题材,很多观众会以为是一部大奔大放雷霆万钧的电影,实际上它跟《熔炉》的风格完全不同。《熔炉》的残忍和悲壮都是深墨重彩直捣痛处的,它能调动观众心里所有的悲伤和愤怒,片中的血腥和肮脏力透屏幕,让人永生难忘。而《嘉年华》则反其道而行,抹去所有重口味的形容词,以极其冷静克制的表达陈述了一个性侵事件。比起《熔炉》霸道而强势的输出,《嘉年华》更像是与你平视对坐,慢慢道与你听,并且,还要问问你的意见。

导演无意迎合人们情绪上的诉求,也不想赚取大家的热泪,也不想激起大家的义愤燃起热血,而是想通过此片客观表现出这个社会对于性侵儿童事件的意识上缺失。我想,这个角度对于眼下的社会现状来说,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电影隐去了强奸犯的面孔,除了酒店监控里模糊的身影,连一个正脸镜头都没有,他后来如何弄权消灾也略去不提。这个人完全被抽象成一个恶的符号,名字、肖像都没有,失去了靶心的意义,于是观众的注意力不得不挪到顺着导演的创作意图挪去另一个点——当孩子被性侵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做?


《嘉年华》启示录:面对性侵儿童事件,除了热泪和热血,我们还需要什么?_第2张图片

儿童被性侵,在国人的生活中属于一个极其偏窄的议题。它不像生老病死那么程式化,从心理到行为,当事人没有一个范式可参考。又因为“儿童”和“性侵”这双重禁忌,这个事情似乎不便宣之于口,很多时候,不论是官方还是私下,都会采取隐讳的措施尽量低调地将其掩盖。所以,当我们第一次完整地在荧幕上观看这一系列的事后行为时,会发现这一切是那么地熟悉,那么地“符合常规”,却又那么触目惊心。

孩子的妈妈知道女儿被性侵以后,第一反应是狠狠地打了女儿一巴掌,然后撕掉女儿的漂亮裙子,剪掉女儿心爱的长头发。孩子的爸爸对于女儿的离家出走也不加详察,简单地问了两句以后就打算把她送回去,一直等到律师找上门才得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另一个孩子的父母为了钱打算不再追究加害者的责任,甚至十分体谅地说“他也是一时糊涂”。孩子的学校和老师在事情发生后没有露过面,警察的调查敷衍了事,面地受害儿童的时候毫无人道关怀,省里的法医、鉴定专家昧着良心合谋造假。除了那个“好律师”,没有任何一个人站在孩子身边,没有人在关心她在想些什么。她独自流浪在海滩、游乐园,孤独地面对内心的创伤和不可知的未来。


《嘉年华》启示录:面对性侵儿童事件,除了热泪和热血,我们还需要什么?_第3张图片

比“无意识”更糟糕的是,除了律师以外,他们都在不同程度地伤害孩子。跟她越是亲近的人,伤害越是深。

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对于“性侵”本来毫无概念,她们甚至连“处女膜”是什么都不知道,人们对此做出的每一个反应都是在帮她们建立对这个词语的理解。

母亲的殴打、辱骂、责怪,歇斯底里地撕烂她的裙子,剪掉她的头发,让她觉得自己已经整个被毁掉了,并且连带着将妈妈一起也毁了。警察质问小女孩喝了多少酒,试图给孩子贴上“坏女孩”的标签,对其进行污名化——这么小就敢跟成年男人出去唱歌,夜不归宿,还喝酒,那么,自愿跟别人发生关系也就不出奇了。冷漠的旅馆服务员和经理对她们毫不同情,作假的医生和专家还要为她们戴上诬陷好人的帽子。

每个人,每件事,都在向她们宣告:她们根本不是父母的宝贝,祖国和花朵和未来,她们是父母的麻烦,路人的负担,社会的毒害。

这就是通常情况下,性侵事件发生后,受害的孩子所能接受到的信息。

导演放弃了所有可以牵动情绪的痛点和泪点,心平气和地来跟观众探讨这件事情,我们总爱说“一切为了孩子”,可是,对照剧情自查一下,我们对孩子做了些什么?关于性侵儿童这件事,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


《嘉年华》启示录:面对性侵儿童事件,除了热泪和热血,我们还需要什么?_第4张图片

首先,我们对于性侵儿童这件事情是否有一个正确而恰当的认识?

其实儿童受到性侵犯的概率远远要高过被曝光出来的数字,也高过于任何机构的统计数字,更高过人们日常的想象。

如何去识别以及防范恋童癖?(我敢打赌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在朋友圈发孩子裸照、孩子在公共场所大小便也会引起恋童癖的注意)

除了性交以外,还有哪些边缘行为也会给儿童留下阴影?(比如抚摸,比如拍摄裸照,比如在孩子面前露出生殖器官……)

对孩子下毒手的七成以上是孩子身边的熟人,比如片中的强奸犯就是其中一个女童的干爹。至少有三成的孩子是被家人侵犯,近到亲生父母。

除了女孩,男孩也会受到侵犯。

除了“坏孩子”,“好孩子”也会受到侵犯。

看起来很好的人也会对孩子下手。

年纪很大的老者也会对孩子下手。

女性也可能是侵犯儿童的施害者。

……


《嘉年华》启示录:面对性侵儿童事件,除了热泪和热血,我们还需要什么?_第5张图片

我们要如何系统地获取这些知识? 我们如何建立一个科学而开放的文化氛围,让大家正面地面对性侵儿童这个事情。父母必须正面跟子女讨论这件事情,老师也必须跟学生讨论这件事情,电视上应当有防止儿童被性侵的公益广告,书本上也应当有关于性侵儿童的知识,再多一些这方面的专著以及《嘉年华》这样的电影……

我们当然不必再有所谓的“贞操”观念,但是不可能让孩子的“纯洁”成为恶人收割的作物。

当孩子可能被侵犯,从路人到家长、学校、警察、政府,每个环节应当如何联动,应该怎么给孩子呈现这件事情的面貌,在繁琐而痛苦的善后工作中应该让孩子处于何地,怎样在尽量保护孩子的情况下去惩治罪犯,怎样吸取教训堵上漏洞不让更多的孩子受害……

每一个环节中的失职者将承受什么样的惩罚,包括孩子的父母。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员需要什么样的资质,包括孩子的父母。是的,为人父母的自我教育这个话题早就该正式提上日程了。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有一句名言“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为人父母应当是世上最为艰深的一份“职业”了,并不是只要发育成熟即可“走马上任”。承认吧,很多父母比孩子更应当去学习和矫正自己的言行。

蹲下来,缚上你的手脚,堵住你的嘴巴,你面对的才是孩子们面对的世界,暴力从来不会对弱者施以同情,它只会更加大胆地欺凌。承认吧,孩子所面临的危险和恶意,远远要超出你的固有认知。有关于孩子的事情,再敏感再较真也不过。


《嘉年华》启示录:面对性侵儿童事件,除了热泪和热血,我们还需要什么?_第6张图片

电影中的梦露雕像是一个绝妙的意喻。

梦露,全世界男人与女人心目中的女神,捂裙子的造型更是集美丽、性感、浪漫于一身。人们倾慕她的无敌美貌和纯真姿态,有人更关注她的裙底春光。有人爱她惜她,也有人一心想要破坏她。

电影中的小米在走投无路之下想要出卖自己的初夜,她仿照梦露的打扮穿上了经典的白纱裙和白色高跟凉鞋,在等待买家的过程中听到小文的案子宣判的消息,勇敢地砸开了锁车的铁链子夺路而逃。

在奔驰的公路上,小米遇见了那座被伤害和被侮辱的“梦露”,“她”被放倒在货车后座。跟在货车后面的白裙少女,是一个崭新的纯洁的勇敢的梦露,她正狂奔在通往未来的路上。


《嘉年华》启示录:面对性侵儿童事件,除了热泪和热血,我们还需要什么?_第7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嘉年华》启示录:面对性侵儿童事件,除了热泪和热血,我们还需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