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边缘化”的讨论

今天同桌一个女孩跟我讨论“边缘化”的问题,她问我怎么理解的,因为她特别喜欢歌手李健。

李健是以水木年华的组合身份出道。200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李健与清华校友卢庚戌成立“水木年华”,一首《一生有你》迅速火遍大江南北。可是,不久后,他选择“单飞”。单飞后的李健比较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是不紧不慢地发行专辑,有条不紊地耕耘,一步一步追寻自己的音乐梦想。

李建――我是歌手:可以燎原

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听说李健参加《我是歌手》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因为我歌舞台是需要那种有爆发性的人才,适合竞技类型的,而李健却截然相反,一个音乐文青,在我歌舞台能够走多久,也成了众多人把《我是歌手》看下去的重大理由。

“这对我是一个挑战。”李健如此评价参加《我是歌手》的感受。从短期内对音乐作品的改编,到与其他音乐人的合作,他觉得数周以来自己得到的锻炼,已然超出了参加一档电视节目本身,“我珍惜这个舞台。”

在一个热闹的舞台上浅唱低吟是有风险的。但他觉得唯有这样做,才是最真实的自我。“认清自我、坚持自我是一种自觉。我相信,歌手是靠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原创歌手更应该遵循内心,而不是人云亦云。” 从《传奇》到《风吹麦 浪》,再到《贝加尔湖畔》……这些署名“李健”的原创歌曲有着相同的气质——优雅、轻盈、悠远、诗意,曲如其人。在许多歌手苦苦思索用什么手段、从什么角度能让自己更“红”时,他默默地与名利场保持着距离。在很多人将歌唱技巧变得复杂和怪诞时,他追求的依然是悠扬和空灵的趣味,这反而让声音有了直指心底的力量。

在这个热闹的世界,如何才能保持一颗初心?李健至今记得清华大学一位老师的话:“一个人若能永远保持学生的状态,他的人生就不会枯竭”。在学生时代,他接触到了一些名家、学者,发现学问越是渊博的人越是谦卑,反而那些才疏学浅的人常常声色俱厉。因此,即便是走出了校园,他依然努力让自己保持一个学生的状态,静下心来,满怀热情,不拒绝新鲜事物,对外界始终抱有信心与期待。

关于“边缘化”的讨论_第1张图片
力量,感觉

有句话说:“出名要趁早”,李健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对于原创歌手来说,成功来得晚一些才,好。他珍惜“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因为一旦成名之后,你会发现你的时间越来越少,属于你的真正的积累也会很少。原创歌手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和忍耐,才可能有自己的艺术思考力,作品才可能真正经得起推敲和检验。”

可用“边缘化”概括李健内心创作所遵循的主旋律,当然,他就是这样一个一直保持耿直之性的人罢。我被问到“边缘化”时迟疑了许久,毕竟她喜欢李健,所以李健的一些观点她毫无顾忌地喜欢吧,我只微微地说了一句:“李健这个歌手综合能力还是挺强的,他和赵雷一样,应该都属于遵循“边缘化”的创作型歌手吧!”

关于“边缘化”的讨论_第2张图片
孤独,坚韧

我理解中的“边缘化”,应该是非主流意志,虽说不成气候,但也能掀起一番波浪,从世俗来讲, 特立独行的人不缺乏有“边缘化”想法,可能有更接地气的表现,但是又不拘泥于世俗观点,这里的接地气,应该具体指,比如像李健这样的歌手,他们所推崇的曲目是比较接近生活原态的,没有完全被商业化所取代,代表的是某一部分想唱又不好意思唱出来的声音,而这种声音确实动听,毕竟大多数人也都默默赞同,又是非主流,只能靠偏门取胜,慢慢积攒人气,不温不火的慢红吧,没有特别的大红大紫。

华晨宇――“只要歌唱,世界就有了你的声音。”

又比如像华晨宇这样内心轰炸,一夜成名的歌手,其实他也是“边缘化”的代表,最初对他印象完全的非主流,玩个性,不管是他的外表,还是他的曲风,“小流氓却不失风度”的感觉,外表是种病态,完全的孤独患者,但是最后能被大众所认知,众星捧月,艳压众星。开始不知其所以,最后慢慢关注才发现,从他的微博等一些社交帐号可以看出的,华晨宇是个孤独患者,但是,却是一直带有潜藏的正能量的孤独患者。他常常发出与之年龄不符的声音,现实中的他更是十分接地气,丝毫没有明星架子,他的声音表现出的是一种生活的暖。而不是冷傲。“孤独,坚韧”应该可以概括了……

关于“边缘化”的讨论_第3张图片
孤独患者

潜藏巨大正能量的孤独患者,非主流,都算是对边缘化的基本解释,“边缘化”是个非主流的中性词。只不过它代表的是一小部分人的表象,其实,反映的是大多数人心声,大多数人不愿承认罢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边缘化”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