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越读者》的读书笔记·第十七则

做笔记的方法

先说两句题外话。

初中高中时期,读某些书时,会不嫌辛苦地作很多读书笔记。其实,那会儿也不懂怎么作,就是看到触动自己的部分,就原文照抄下来。高中时读到图书馆一本《词综》,是从初唐到清代的词,几乎囊括了大大小小所有有点影响力的词人。那时以为这辈子也买不到这本书了,就疯狂地抄录其中喜欢的词,抄得最多的是关于爱情的那些内容。

现在回想,这样做的好处是:后来偶尔写一些文章,会特别注重音律和节奏,而且对别人文字中的此类问题也特别敏感,甚至到了偏执的程度。

后来遇到一位特别喜欢读书的宝宝,TA的做笔记方法几乎和我上学时一模一样,不禁深悔自己没把做笔记的读书方法坚持下来,以至于多年来蹉跎了大好读书时光。

不过,朝闻道夕死可矣,还是对自己能够遇到好的人和事,觉得感动和欣喜。

这节本就是关于如何做读书笔记的内容,所以,上述所说其实也不能算完全跑题。

好,说正题。

本书作者建议:同一本书买三本。一本用来当时读时在书边写写画画,一本留待日后重读,一本用来送给朋友。

可是,上文中提到的那位宝宝,是坚决反对在书上写写画画的,所以TA一以贯之地坚持在笔记本上摘抄。有时还会顺手写下只言片语的心得感受。这样很好,我要学习。

有时,在书本上写写画画,确实不是很靠谱。

最爱读劳伦斯·布洛克的《马修·斯卡德系列》,有一次在重读某一本时,随手勾勒涂抹了一番,觉得读得太爽。结果,某次重翻这本,竟然发现,上次涂抹之处的妙处,已经有些模糊了。看来,于我来说,以后读书,如果当时心有所感,还是写在笔记本上好。

北宋的张载说:“心中苟有所开,即便札记。不则还塞之矣。”

作者对此的想法是:把自己还冒着热气的想法赶快记下来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是,要及时记下读书时被触发的联想。“某些联想,正好在那个时候有,所以不能不快记下来。”否则,才真是过了那个村就没那个店了。

古人记笔记有裁篇别出之法、重复互注之法、散叶法、索引法,现代PDA、电脑、网络也很方便。作者分享了自己做笔记的方法:

一、直接记在书上。这一类的笔记,主要有三种。

1.深感启发的记号,譬如“!”及心得。

2.作者只起了一个头,觉得需要后续,去别处追踪,譬如“□”。

3.觉得看不明白,待下次再来收拾的记号,譬如“?”。

4.不同意作者的论点的记号,及反驳,譬如“×”。

二、有些笔记要很快或马上追踪的,记在随身的PDA上。

三、有些话长了一点,则记在小笔记本上。(纸本的笔记本,可以让你比较快速地用潦草的笔迹记心得。)

四、最后,把二类和三类的笔记key进电脑。特别心爱或重视的第一类笔记的段落,也key进电脑。这些进了电脑的资料,从网络上再追查来就方便的多了。而再接下来的笔记也就可以直接在电脑上处理了。

这节末尾,作者幽默地说,那些直接写在书上的笔记,“……等于你的一部最富智慧的日记;而你把它借出去,无异把自己的心灵抛弃。……那书上包含着你自己的见解与评论,这些正如你自己的头与与心脏是属于你身体的一部分一样,是万万不能借人的。”

有了自己笔记的书被借出去,万一被搞丢了,就等于丢了大脑。

哈哈,这话是一个名叫艾德勒的人说的。那些不想借书给别人的人,这是他们的福音。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越读者》的读书笔记·第十七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