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专业角度欣赏《银翼杀手2049》?

如果说起中国的「摇迷」偏好来,我想这其中十有八九喜欢的是流行、金属、朋克。究其原因,答案很简单,这些音乐类型节奏明朗、情感简单直接。换句话说,谁会有那些闲工夫听 Vangelis、Brian Eno 或是窦唯的东西,更别说那些冗长的古典乐了。然而,《银翼杀手2049》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如何从专业角度欣赏《银翼杀手2049》?_第1张图片

我用以上这段话来作为这篇文章的引子,目的在于提醒大家:电影中那个复制人反叛组织提出的「革命」并不是一句空话,它几乎融入到了电影的每一个基因组成部分里,它没有在任何环节上去迎合大众的口味!

接下来,就《银翼杀手2049》电影的各个组成部分,我将给出自己的一些主观感受与看法(本人才疏学浅,忘大家给予批评指正)。首先还是来看编剧。

1、编剧(故事节奏)

看惯了好莱坞大片的观众不难发现,这部电影在情节发展上跟传统电影有很大不同,用一些网友的抱怨话讲就是:剧情冗长疏松、主题不明确、没有高潮…造成这种感觉的原因何在,我们来看:

通常好莱坞商业片前十分钟就是吸引人眼球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那些大片一上来节奏超快,演员也都很忙活,不是跑就是飞的:《碟中谍》也好,《黑客帝国》、《盗梦空间》也罢无不尊崇这一规律的。再来看看《银翼杀手2049》的开端:

如何从专业角度欣赏《银翼杀手2049》?_第2张图片

杀手不紧不慢地进入目标者屋子,静静地坐在沙发上等着被杀者回来。被杀者回来后两人先聊会儿天,杀手还不忘问问锅里炖的是什么…办完事还没完,杀手又在棵死树旁待会儿,摘朵花(连个闪回提示都没有,让人莫名其妙)...;

通常好莱坞商业片会在半个小时左右提出第一个「情节点」,以此来交代主角在电影中大部分时间里要干的事情(或者说是主人公要完成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点也是类型片永远不能绕过的环节,《火星救援》主人公要「挑战野外生存极限」;《异形》要冒生命危险去某个星球采集外星生命等等。其实《银翼杀手2049》也没有脱离这个规矩:在电影半个小时左右,K 的 Boss 给他布置下了新的任务:找到复制人生下的孩子并杀了他(她)。当然,这个任务的魅力跟那些什么拯救地球啦、探测外星生命啦可没法比,我想相当一部分观众看到这里也就谢一半气了。更甚者,这一侦破与执行命令的故事线很快也被淡化了,随之而来是主人公的自我怀疑与探索,甚至主人公和那个电脑智能人的爱情戏都偏离了执行任务的主线,这难免是侦破片的大忌;

如何从专业角度欣赏《银翼杀手2049》?_第3张图片
▲编剧用大量篇幅讲述 K 背后的生活状态

好莱坞商业片通常会在第二个情节点发生180度的大转弯:《异形》在船员离开那个诡异的星球后,看似脱离了危险,然而那个怪物却突然从宇航员的肚子里钻了出来;哈里森·福特在《证人》中本应该作为侦破人去查案的,却一瞬间成了嫌疑人,被警察通缉…所有这些情节的设置目的便是在于加强故事的节奏,把故事推向最终的高潮,没有几个导演敢轻易违背这一原则。而我们的这部《银翼杀手2049》呢,在主人公 K 意识到自己可能就是那个复制人的后代,走出大门后,没有任何的惊险场面,很自然的,警车来了,将他带回警局受审了。一切表现的如此淡然。由此可以看出,导演和编剧在故意弱化这一可能取悦大众的机会。

类似以上非正常类型片情节设置的桥段在《银翼杀手2049》中比比皆是,于是,它便给大众带来了一种娱乐屏障。我不想过多阐述这些反商业片编剧模式的用意何在,只是一点:如果你想要尝试喜欢上这部电影,那么那些传统商业片里的编剧套路便是一个死胡同。

有人说《银翼杀手2049》剧情拖泥带水,对此我恰恰意见相反。在此仅举两例便足以证明:

一个是在女 BOSS 得知 K 就是那个复制人遗孤时,没有半句废话,一个眼神+一句台词(你回去休息几天)+加几个音乐提示音(底鼓)便足以证明她的为人;

另一个便是乔伊(K的智能女友)消失前说的那句「I love you」。这句话甚至都没跟上一个相爱双方的表情镜头就切过去了。这要换其他畅销片子会成什么样子,不哭上十分钟就不错了!

2、摄影、剪辑的速度与节奏

还有一点让观众不舒服不自在的是,作为一部科幻惊悚片,《银翼杀手2049》的镜头运动、剪辑速度始终就没快的起来,即便是原声音乐的节奏加快,飞船也还是在大全景下缓慢地划过画面,长镜头,好一番优雅;那些打斗的场面,镜头都不紧不慢地移动着,甚至直接用固定镜头。

如何从专业角度欣赏《银翼杀手2049》?_第4张图片

当然,慢不代表没有节奏,就像那些慢摇摆乐、Bosa Nova 一样,没有「咚呲哒呲」不代表节奏感就不强。我清楚地记得安东尼奥尼在《放大》中就讨论过类似的问题:节奏的融合不代表就要机械地跟随速度摇头,而是要在一个节奏型下创造另一个声部,相得益彰。《银翼杀手2049》中的画面与音乐速度恰好跟主题要探讨的东西融合到了一起,视觉上的第一感受让人如此陶醉。

3、电影色彩

如果要问 82 版的《银翼杀手》给我的印象是什么颜色,那一定是「黑」了。伴随着那些潮湿、血迹、和雨(即便是在房间内,也是阴暗潮湿为主),可以说《银翼杀手》是黑的彻底,黑的纯粹。然而,《银翼杀手2049》却没有一黑到底,比起前者,它似乎暖了许多,而这些暖来自哪里,没错,就是那些「黄色」。

如何从专业角度欣赏《银翼杀手2049》?_第5张图片

在电影视觉中,通常黄色代表的是希望,没错,《银翼杀手2049》中的黄色也是希望,这个希望不单是 K 的,也是里克·迪卡德(哈里森·福特饰)的,也是华莱士和他制造的所有复制人的。只是,这个希望的特别之处在于,导演把它跟「毒气」捆绑了起来。就像那只落在 K 手上的蜜蜂一样。

这种希望正如人类向往和追求科学一样,它参杂着欲望和自我牺牲为代价。

4、电影音乐

如果就音乐本身而言,《银翼杀手》和《银翼杀手2049》两部电影的原声音乐,我一定是更喜欢前者。Vangelis 的创作充满了想象力,光是这盘电影原声,就足以构建起一个庞大的科幻世界了。相比下 Hans Zimmer 则更像个学院派的高级音乐技师,中规中矩,你找不出什么瑕疵,但也不会有太多的激动。尤其是像《银翼杀手》这种又脏又有个性的黑色电影。

但反过来再一想,毕竟电影音乐不是电影中的主角,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辅助电影主题的。如此看来,Vangelis 在《银翼杀手》中的音乐表现反而有种抢戏的感觉(那音乐实在是太吸引人了)。反倒 Hans Zimmer 这个版本对于故事表达更简洁直接了。

好多人觉得《银翼杀手2049》中的音乐低音过重过偏,缺少了一些高音上的东西。说实话我在看第一遍的时候也这样认为。那低音的确让人感觉不舒服。然而在看完第二遍时,我想到一个问题:

像 Hans Zimmer 这种在电影原声界干了三十多年,为数不清的大片配过乐的牛人来说,他能没意识到低音过重这点问题?反过来讲,如果电影画面能让人感到未来的不适(阴暗、潮湿),难道声音就不能了吗。这是不是导演和音乐制作人故意为之,恰好迎合了电影中的那些垃圾场场、废弃建筑、赌气、雾霾了…

如何从专业角度欣赏《银翼杀手2049》?_第6张图片

5、瑞恩·高斯林 VS 哈里森·福特

我们暂且不说演技,单说两位主角的形象气质:

如何从专业角度欣赏《银翼杀手2049》?_第7张图片

瑞恩·高斯林瘦瘦的,一副倒霉蛋、受气包的形象,嘴角一抿的时候让人感觉像个小混混(大概有《爱乐之城》的影响),充其量也就是个郁郁不得志的小艺术家。因此,在看《银翼杀手2049》之前我一直担心他能否超越哈里森·福特。

当然,我的这个想法是建立在哈里森·福特标杆之下的,来看看哈里森·福特:高大、强壮,上来就一种不好欺负的感觉。再加上他天生一副侦探的脸(受《证人》影响)和一双忧郁略带叛逆的眼睛。一句话,他就是当「银翼杀手」的料!

两个性格迥异的演员能怎样唱好这场事隔三十年的戏,看完电影后,我才恍然大悟导演的用心良苦。尤其是瑞恩·高斯林站在桥上望着那个虚拟的女友乔伊之时。

如何从专业角度欣赏《银翼杀手2049》?_第8张图片

那一刻,我感到的是一个普通人的渺小,一个连自己身份都不明确的底层人的渺小。而他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网络虚拟世界,是一个冰冷阴暗的城市空间。想想我们现在的世界,有多少人像 K 一样迷失在自己信仰与生存的矛盾之中。想到这一点,我突然觉的没有谁比瑞恩·高斯林更适合 K 这个角色了。

6、电影的空间

《银翼杀手2049》的电影空间当然不止于那 162 分钟内的剧情:

首先,电影的结局就是开放的。没有一个人的结局是明确的,也没有一个人的未来之路是明晰的。

其次,电影中所有的情节都是和 30 年前那部《银翼杀手》紧密相连的,甚至和原著作者紧密相连。导演甚至为这部电影拍摄了三部短片作为补充说明。

再次《银翼杀手2049》为我们提供了庞大的想象与讨论空间,如里克·迪卡德到底是不是个复制人;华莱士的眼睛是怎么回事;那个神秘的折纸人(三十年前迪卡德的同事)藏着什么秘密;开端被杀的那个复制人萨伯·莫顿过去与迪卡德夫妇关系怎样等等。

所有这一切构成了这部独具科幻气质的电影,他没有迎合大众的口味,没有高票房,或许在中国连个口碑都换不来,但,它便是科幻电影史的革命。也许再过数十年,它便能像《2001太空漫游》、《银翼杀手》一样被永久载入电影史。


本文属于【星期五文艺】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从专业角度欣赏《银翼杀手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