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圈的现状与思考

在2019第一季度的收视率排行榜中,在全网获得一片好评的《都挺好》未能进入前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登顶第一。

两部剧都看过,前者的确是近几年来难得一见的优秀作品,对平静水面之下尖锐家庭矛盾的暗流毫不回避,看似有些夸张狗血的剧情竟难以想象地激起了广泛的认同感。

《都挺好》不单是在揭露家庭的问题,更是为父母提供了鲜明的反面教材,我相信这对于整个社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而反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如既往的玛丽苏风格,标准的“嫁祸——蒙冤——伸冤”的宫斗剧模板,经不起推敲的人物剧情逻辑,以及莫名总感觉一直在暗示的精致利己主义。

当然,收视率这个东西现在似乎也没什么说服力了,早有业内人士爆出,中国影视圈买卖收视率的现象十分广泛。

广泛到什么程度呢?

除了央视,基本上都在买卖。而且自去年郭靖宇导演爆出收视率造假的现象之后,买卖收视率的价格反而更贵了。**

从大家都不买,到大家都买,反而形成了新的平衡。

从作品的水准转而到财力的比拼,这是资本的胜利。

01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近几年再难见到优秀的电视作品?我们的电视剧水准是不是在走下坡路?

从最早的每个暑假百看不厌的《西游记》、“射雕三部曲”,到后来《家有儿女》、《武林外传》这样优秀的情景喜剧,《亮剑》、《士兵突击》这样打动人心的作品。

而近年来,能够称得上真正出众的作品《琅琊榜》《人民的名义》等寥寥数个而已,称得上烂片的作品倒是毫不谦虚,大肆横行。

抠图抠出新境界的《孤芳不自赏》,被网友用来罚老公抽烟的新版《寻秦记》,价值观扭曲的《娘道》。

中国影视圈的现状与思考_第1张图片
20170223173816_b9b8294505e5f182ce68639ef11ce8a8_1.png

中国影视圈的现状与思考_第2张图片
IMG_20190626_154035.png

为什么这些人敢于这样拍电视剧?

更可怕的是,我在想:

为什么这样的电视剧还有人在看?

好比习惯了井底生活的青蛙不再奢望大海,文化厂商在把低质量的作品灌输给观众的同时,也在无形的拉低了观众的品味,从而更加方便了低质量“产品”的输出。

“你们也就是打发打发时间,我们赚钱还能更快一点。”

我们现在就处于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之中。

02

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当然,不细心的观众也能发现。

近年来,我们上映了众多雷同的电视剧。这些电视剧不单场景相似,人物相似,甚至剧情也是相似的。

中国影视行业仿佛迈入了工业时代,走上了流水线生产的道路。

汪海林在前些日的观学院讲座中谈到:

“影视行业是一个培养价值观的行业,而我们这个行业恰恰没有什么价值观。我们社会最无耻的一群人在这个行业过得非常舒坦。”

抄袭早已经不是什么罕见的话题。

《爱情公寓》抄袭《老友记》。
《美人心计》抄袭《未央沉浮》,最后不得不买了原著版权。
《宫锁连城》抄袭《梅花烙》。

当初法院判决于正抄袭,判他陪五百万,于正二话不说就把钱转了过来。

而判他给琼瑶道歉,时至今日也没有道歉。

后来法律对他强制执行。要知道我们法院没办法强制一个人去道歉,最后只好买了几个媒体的广告页把判决书刊登了一遍。

最后让他报销广告费30多万元,把发票寄给了他。

于正很爽快,第二天就把钱打了过来。

那些体会过抄袭变现的剧作人,那些见证了一个个放弃操守就能达到高光时刻的同行,那些在心底为批判抄袭者打上“酸葡萄”标签的沉默者,那些心底想着“抄袭无所谓只要电视剧好看就行”的观众群体,无一不是这股泛滥的抄袭之风的助推者。

当然,抄袭也并非是唯一的原因。

中国电视剧基本上就只有这几种类型:家庭伦理,偶像恋情,宫廷争斗,打鬼子

并非导演编剧的思维都被限制在这些框架里了,他们需要考虑广电的审核,资金的投入,观众的需求,还有最为重要的回报率。

中国现在看国产电视剧的有两种人,

第一种是追星族,我就是冲着某某明星去的,反正我也不太在乎剧情,某某明星的脸的特写给到位就OK;

第二种是纯粹为了打发时间的人,我也不需要你有多大脑洞,多么精彩的剧情,只要有那么一两个喜欢的人物,有一个不要太弱智的反派,有点冲突的剧情就好。

在这样的观众面前,如果你是投资方,你会怎么选择?

当然是选个经典题材,有稳定的观众群体;再找个小鲜肉,随随便便就有大把粉丝来追。回报率非常稳定。

正是题材贫乏单一,导致了大把同类型的电视剧了,在这种情况下,剧本到底要怎么走才能和别人不重合?这反倒成了一个难题。

余秋雨在《何谓文化》说道:

“现在想到古代宫廷,一定会想到勾心斗角;提起大上海,一定是歌舞升平,灯红酒绿……”

编剧构思剧情的时候,每一步的发展都有着大量的案例在前面摆着,你的思路反而会不自觉地跟着别人走,在这之下,要推陈出新,要想避免雷同,反倒成了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甚至在有些时候,你以为自己走出来的创新的脚印,都是别人已经用过无数次的套路。

03

《孤芳不自赏》在网上挨骂的时候,导演鞠觉亮发文解释(质问)道:

中国影视圈的现状与思考_第3张图片
image

暂且不论这番话是否能甩脱导演身上的责任,这些天价明星背后的“粉丝经济”确实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

明星不需要专业素养,只要好看就行。

这是一种建立在商业模式推动下的群体性审美退化。

一个需要知道的事情是:

我们的审美是在被塑造的。

80后90后的偶像是什么人?那时候我们关于偶像的定义甚至与现在的娱乐圈明星的概念都没有任何关系。

我还记得小学时候写自己偶像,凡是写歌手或者明星的都会被大伙嘲笑,我当时思来想去写了一个鲁迅。

我们正在经历媒体洗刷群众审美的过程,我们的偶像从那些真正伟大的人物变成了演艺圈的明星再到现在被媒体包装的外壳。

汪海林在演讲中谈到:

“当今的互联网文化建构中,话语体系、美学体系在形成新的结构底层。”
“在对男偶像的女性化批评为例,核心问题是资本操控下的人造偶像,数据造假,去专业化。”
“但很快就被拉到讨论娘炮的语言学内涵、性取向这些人权话题、歧视主题。”

我并不反对女性化打扮的审美。

我反对的引导着这样的审美的媒体以及它所带动的社会风气。

当有人提出异议时,会有无数的人打着政治正确的旗号,告诉你,我们要尊重多元化。

他们会按着你的头让你也喜欢这样的审美。

“我们对流行文化的病态审美的批评和资本到偶像的权利搭建的研究,被性别政治讨论取代了。”

“把娈童文化视为政治正确,对其容忍和接纳成为’文明’的标志。”

而实际上,那些人口口声声所言的“颜值即正义”才是真正的歧视。

04

著名影评人李星文老师有一段评价《延禧攻略》的话:

人物是纸片的 轨迹是三岁的
眼角是含恨的 口角是挂刺的
白眼是常翻的 睚眦是必报的
逻辑是碎片的 大脑是短路的
皇上是嘴碎的 皇后是嘴拙的
服装是素色的 心肠是歹毒的
音色是尖利的 醋海是扬波的
煞星是附体的 宫女是神助的
套路是满满的 东挪还西借的
观众是饥渴的 味蕾是失灵的
好片是断货的 吸粉是上瘾的
劝解是无效的 我也是多余的

就这样一部剧,还召开了一次研讨会,起名“影视剧的文化使命”。

汪海林微博直言道:

“一部既没有文化也没有使命的戏,召开了名为’文化使命’的研讨会”

除却《延禧攻略》,我国当前很多影视剧都存在价值导向偏颇的问题。

如开头所提到的前日热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部剧,

剧中顾廷烨设计让明兰嫁给他,齐衡为保全两家性命做出牺牲反而被小丫鬟怒怼。

耍手段的人可以成功,保全别人性命的人活该被骂?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试问现在若是提起古装剧,人们最先想到的会是什么?

不是权谋征战,而是勾心斗角、阴谋诡计。

谁更阴险,谁更歹毒,谁最后就能站到最高处。

这是在鼓励我们偷奸耍滑,阴狠毒辣吗?

我们放弃宏大的历史叙述,放弃那些波澜壮阔的情怀。

将格局缩小在了一个个男女情爱的琐碎之中。

我们的编剧对历史胡编乱造,肆意改编。

拜金、利己主义在影视剧中充斥泛滥。

我们不再需要《恰同学少年》里那样激昂澎湃的壮志,不再需要《士兵突击》里不抛弃不放弃那样的精神。

只要给我们的观众一个差不多的结局就够了?

05

在中国,对影视剧要求高一点的观众大多是会选择美剧英剧甚至韩剧。

我们中很多人可能都想过,中国电视剧为什么和美剧有这么大的差距?

制度上一个重要因素就是,

购销体制的不同

中国是世界上最奇怪的购销体制,它是先拍完然后再去卖。

平台是否会买你这个戏大部分只会看演员。

因为你已经拍完了。

谁的演员好,流量大,我就买谁。

而美国,韩国等国家是按照剧本购销的。

美剧是报题投标,即直接根据剧本签购片合同,合同签好了再开始拍摄。

如果想要用一个大牌演员,反而还需要和平台商量,增加投入成本。

反过来说,你已经签好合同,反而没有必要去增加成本去选一个很贵的演员。

我们依靠演员的购销机制是整个影视行业停滞不前的最大阻力。

然而想要打破局面,在供给侧进行改革又必然是困难重重。

前些日的B站蔡徐坤事件闹的沸沸扬扬。

流量明星的地位收到了第一波来自市场的冲击,其地基也已经开始动摇。

也许正代表了中国娱乐圈的一点希望。

又或许,我们一直都没有失去希望。

那些时而涌现的一些好片佳作,

恰恰证明了我们仍有着不少心存敬畏,坚守信念的业界人士。

我们的编剧、导演群体也有人在不断发声,呼吁着整个行业的改变。

正如同那段话所说: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鲁迅,一九三四年九月二十五日

最冷峻的思想,最暗夜的前线。
欢迎关注公众号:我们都是夜的乘客

中国影视圈的现状与思考_第4张图片
image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影视圈的现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