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主义史话

一.诞生

       1874年,法国巴黎。一群被排斥在官方艺术沙龙之外的年轻人,在巴黎市中心一间照相馆里,举办了一场“落选者沙龙”。沙龙共展出30多位艺术家,共165件作品。这些作品与当时大行其道的学院派绘画截然不同,它们强调光线和色彩所形成的视觉效果,而传统的学院派则推崇严格的写实主义。莫奈的《印象·日出》就在此次展览中。


莫奈《印象:日出》(1872)


如此强烈的光影表现,让人印象深刻。我们再感受下学院派代表人布格罗的《波西米亚少女》: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波西米亚女孩》(1890)


学院派绘画往往是在室内完成,强调色彩、明暗,中规中矩。

公众们对新事物接受程度往往不高,于是,画家们受到了来自公众和批评家的疯狂diss。反对者们非常愤怒,因为这与传统学院派差别太大了,他们甚至怀疑这些画家不会作画,而是将颜料灌在手枪里往画布上乱喷。一家杂志看到莫奈的《印象:日出》,戏称这次展览为“印象主义者展览会”,于是人们也顺便就将这些画家称之为“印象主义画家”。

有趣的是,这一带有讽刺意味的名称,不仅准确概括了这些画家们的艺术特点,而且在之后的艺术史上留下了一个响亮的名字。


二.发展

印象主义绘画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20世纪早期结束,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 以马奈、莫奈、毕沙罗为代表的早期印象派。他们非常注重光影与色彩,较少关注绘画题材。画家们被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不同季节、不同事物的光和色强烈吸引,并诉诸画笔;

2. 以修拉、西涅克为代表的新印象主义。他们同样对光和色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加入了更加理性的科学分析。新印象主义的主要技法是点彩画;

3. 以塞尚、梵·高、高更为代表的后印象主义。他们没有丢掉印象主义的光和色,但是更加强调内心的自我表达。


我们来感受下不同时期的代表性画作。

早期印象派


马奈《草地上的午餐》(1862~1863)


莫奈《傍晚时的布吉瓦尔塞纳河》(1869)


莫奈《the manneport》(1882)


毕沙罗《蒙马特大街,夜晚》(1897)


德加《舞台上的芭蕾舞排练》(1873)


新印象主义


修拉《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1884~1886)


修拉《埃菲尔铁塔》(1889)


修拉《抹粉的年轻女人》(1890)


西涅克《金角湾桥》(1907)


西涅克《阿维农的天主教堂》(1900)


后印象主义


塞尚《苹果篮》(1894)


梵高《麦田与乌鸦》(1890)


梵高《星夜》(1889)


高更《黄色基督》(1889)


印象主义史话_第1张图片
高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1897)


通过对比,不难看出印象主义各个时期特色鲜明:

1. 早期的印象派并没有跳出写实的桎梏,他们本质上还在描绘自己所见所感,只不过更加迷恋于光影和色彩在物上的投射和渲染。他们也相对感性,对现实的再现是经验的和直觉的;

2. 新印象派同样偏好光影和色彩,但他们拒绝感性,将科学的分析使用在绘画上。他们研究色彩理论与线条效应,创造出点彩法。点取代了传统的线与面,近看虽然感觉四处都是凌乱的纯色的点,但远观时,这些密集的不同色彩的点在人的视网膜里融合,呈现出和谐、绚烂的画面;

3. 后期印象派保留了印象主义的光和色,但更强调画家主观情感。塞尚关注的是画面的结构,真实的苹果不会是如此摆放的,布置成画面上这样,纯粹是为了美;梵高将画作当成他情绪和内心的表达,深蓝色的翻滚着的夜空、以及处在漩涡中间的繁星,表现出他剧烈的情感;高更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与困惑画了下来,画作中的很多人、物,都有着某些象征意味。后期印象派是主观艺术的开端,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瞎扯几句


国人对印象派并不陌生,因为家喻户晓的梵高先生就属于此。再稍微了解一点的,莫奈是肯定知道的。和大多数人一样,老王先生最初了解印象主义的动机,也是被莫奈、梵高这两位的黄灿灿、红彤彤的绚烂夺目的画作所吸引。了解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艺术也没那么难,而且整个了解的过程,是一种美的享受。我们真应该感谢这些大师,给全人类留下这么多精彩、珍贵的作品。


最后,打个广告,后续的几篇文章仍会围绕印象主义展开,会涉及到一些画作的赏析、画家们的故事、每个阶段发展的具体细节,欢迎锁定【我们的文艺复兴】


印象主义史话_第2张图片




本文主要参考了以下书籍:

《西方美术史》丁宁著

《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蒋勋著

《如何看懂印象派》丰子恺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印象主义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