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生源”到底是不是一种流氓行为?

前几天,教育界一位名人专门撰文批评某些学校“抢生源”之举,称其为流氓行径。一时间赢得了教育界以及社会的赞誉。

“抢生源”到底是不是一种流氓行为?_第1张图片

可是,批评总是如此轻松,其原因与对策又在哪里?

人们常说观念决定着行动的方向,什么样的教育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首先说一说教育观中的本体论——教师与学生。关于教师与学生,谁在教育行为当中起决定作用,有两种比较极端的观点:一是生源决定论,一是教师决定论。

持教师决定论者,大多为行为主义者,认为教育就是反复操练,经过严格的训练之后,形成能条件性反射的行为习惯便是教育成效之所在。这类教师往往非常自信,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当然,他们的自信心常常也非常脆弱,如果发现学生并不能如其所愿而发展,则容易焦虑或情绪失控。他们不能忍受自己的付出会没有回报,所以,他们往往是教育界比较情绪化的一类人。

而持生源决定论者,则大多认为教育是“无用的”,至少也会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他们认为真正促进学生成长的是其幼年时期的基本文化基因。人的一生,说到底就是在不断重复自己的童年生活而已,循环(因果报应)往复成了教育的基本形态。这类老师能坦然面对学生的不足,不会过分的自责,更有甚者,还会把生源质量当作推卸责任的主要理由。

大多数的教师往往身处在这两种极端的教育观当中,看一种观点对自己有利,则偏向于哪一种观点,并不会完全站立某个观点而毫不动摇。

以上是教育观中的本体论部分,接下来着说一说教育观中的价值论部分。这部分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是怎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关于前一个问题,常见的也有两种比较的极端的观点:一种偏向于自然,认为教育就是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成长;一种偏向于社会,认为教育就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公民(劳动者、接班人)。同样的,目的不同,所施加的教育手段则不同,如课程设置方面,对于德育课程的不同选择。当然,大多数的教师也不会走极端,往往游离在二者之间,至于到底倾向于那一方,则看自己的利益价值。而价值论中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效果的评价,则主要集中在学生身上。

无论哪一个教育观,谈及教育的价值,肯定无法离开学生,所以教育的价值就必须要通过学生表现出来。说到学生,无论是“自身成长”还是“合格公民”,对于基本础教育界,最恰当地表现则是升学率。这样,我们就理解了人们,无论是社会还是教师、家长,都非常关注升学率的原因了。

倒推过去,获取高升学率的途径,不外乎两点,一是教师,一是学生。当教师一定的情况下,学生便成了关键因素。因此“抢生源”是任何一所学校都必须要面对的事。对了,是必须,是绝对存在的,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只要想生存就得直面生源问题。以升学为旨归的补习学校如此,以崇尚自然为目的的华德福也是如此。不过,二者对生源的“质量”定义的标准和看法不同而已。

因此上,学校“抢生源”没有错,没有符合自己办学理念的生源,学校只有倒闭这一条路。

实际上,放眼世界,各行各业都在“抢生源”:厂商为了“抢生源”,愿意拿出收益中的很大一部分资金做广告、培养VIP会员;政府为了“抢生源”,愿意跑“部”“钱”进、争取项目,招商引资,建设“新区”“特区”;……至于军队,就更明显了。

面对“抢生源”,我们在承认其合理的基础上,需要有一套比较合理的制度来规范,以保证这种行为能满足大多数学校的利益诉求,达到公平竞争、有序竞争、差异发展。人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常常希望快速得到解决,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懒惰的人总希望一劳永逸,一招致胜,所以容易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面对“抢生源”,一刀切的办法便是“划片招生”,极其简单、极其粗暴,再也不管孩子是否愿意、家长是否愿意、学校是否愿意。

总之,面对“抢生源”,我的观点是先别“开骂”,也别想着一招致胜。从学校的角度,要多从特色发展、个性发展方面下功夫;家长和学生方面,要先从认识自己入手,多分析分析自己的特点和优势,然后在众多的学校中做出选择。而政府呢,除了制定合理的制度之外,更多的是要鼓励学校走个性化和特色化发展之路,学校发展越有特色、异质化发展水平越高,同质化竞争就会越少,当前只追求“高分”学生的这种同质化“抢生源”现象就会越来越少。学校和学生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即学校与学校,学生与学生,实现了和谐共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抢生源”到底是不是一种流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