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
道家学派的开山鼻祖老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不息、战乱不止的时代,社会面临着重大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战争久不停歇,民众流离失所,痛苦不堪;第二,诸侯之间相互争霸,家破国灭者不计其数;第三,社会渐渐出现贫富两极分化非常严重的局面;第四,除了几国的政治还比较清明外,其余都是很黑暗、腐败的王朝政治。
社会变革表现在政治与社会结构方面,就是权力的下移与旧有社会秩序的崩坏。西周初年,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天子为核心的关系网,世袭贵族的统治制度封建制正是靠这种血缘关系网来维系的。但是到春秋时期,这一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周平王东迁后,周天子的权威下降,各诸候国的独立性加强,他们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开始享有越来越大的权力,于是诸侯之间兼并之风渐起,封建制度逐渐解体①,各诸候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战争,出现了小国林立的局面②。这些情况的出现意味着从西周开始延续的礼乐制度的崩溃,社会状况混乱,社会矛盾尖锐,而当时各诸侯国的当权者又无限扩张个人贪欲,加重了民众的负担:兼并土地,使
得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于新兴地主,忍受沉重剥削,贫富分化严重;为获得更多的土地,当权者不惜牺牲大量民众而发动以掠夺土地为目的的兼并战争;为满足自己的享受乐趣,各诸侯国横征暴敛,对民众加以残酷盘剥。以齐景公为例,据《左传》记载,此人“征敛无度,宫室日更,淫乐不违。内宠之妾,肆夺于市。私欲养求,不给则应。民苦病之” ③。
混乱的社会环境,尖锐的社会矛盾,再加上当权者的各种盘剥,使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社会现实,使得那些心怀社稷之士开始思考补救的方法,从而提出了种种思想。老子亲见时势,并且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提出了“道”的思想,所以老子的思想是时代的产物。
二、隐士群体的兴起
据史书记载,老子在出函谷关之前是周朝史官,但他的《道德经》中所蕴含的却是一种隐者精神。关于这一点,颜世安先生认为: “追溯隐者文化的源流时,道家老子的巨大影响绝对不能忽视,先秦道家学派另一部巨著《庄子》中记述了众多隐逸人物,虽然其中多有寓言性质的人物,描述颇为夸张奇特,但在当时应该皆有传闻依据,这些隐逸人物是庄子思想活动的精神背景,其中老子所占的分量最重。” ④由此可见老子在先秦隐者群体中的重要影响。这里说的隐者基本可以下这样的定义: 他们拥有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并怀有济世安民之志,但又坚决不与当权者合作,而是时刻对当权者提出忠告。
从以上定义中可以得出隐者群体的两个特点:
(一)具有高尚的道德操守:先秦时期的隐者群体大体都是较高道德操守的文化人,他们洁身自好,甘愿清贫,主张返朴归真,顺人之性,过一种自然主义生活,反对心计与伪诈。
(二)不与当权者共事,心怀救世之高远情怀:隐者群体看似出世,实则心怀救世安民之志。春秋时代,天下纷乱,有良知的人都会对当时的时局抱有忧患意识,隐者群体对当时的黑暗一方面深有洞察,另一方面又觉得无力改变现实。他们不愿降志屈节,便隐姓埋名。不过远离社会不代表脱离社会,隐者隐居只是为了实现自己志向而采取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其实他们始终关注着局势的变化。对于一个黑暗动荡的社会而言,投身于政治与在政治圈外影响政治的人都是需要的。在春秋战国那种时局下,反而是站在局外影响政治的隐者群体显得更为重要。政治中权术往往会混扰人的视听,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而隐者正是那些旁观者,他们冷眼看待社会的一切,时时提出尖锐的批评,但他们的内心是热的。正是由于他们志向高洁,所以在目睹了社会那么多黑暗后,才走上了看似消极隐退的道路,但又时时发出与主流话语不同的声音。他们身处局外,故能冷静分析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他们坚决对抗当权者,故能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大胆批判社会的一切不合理现象。由此可以对隐者群体作出如下的判断: 他们是社会中特殊的一个群体,有学识和安邦定国之志,但不幸遭遇乱世,对现实极
端失望,故坚决远离政治中心,甘愿边缘化;但同时又承担着社会文化批判者的角色,反映出一个时代最敏锐与真实的呼喊。
三、老子作为史官的特殊身份
据史书记载,老子有长期担任周史官的生活经历。对于老子的身份问题,金德建先生认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老子是一位史官,《史记》中说老聃是…周守藏之史也‟;司马贞《索引》称老子…藏室史,周藏书室之史也‟,可见老子学说的渊源,跟他担任周代藏书室之史应有直接关系。” ⑤史官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最早的史官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来总结传播历史知识与经验,有了文字记事之后,史官就以文字的形式传播经验。史官既掌管历史,又兼通天道,负责与天地鬼神沟通,担当巫师的功能,所以史称“巫史”。巫史在殷商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王国维先生在《说史》中称史官为掌书之官,自古要职;殷商以期,其官尊卑虽不可知,然大小官名及职事之名多由史出,则史之位尊地要可知矣。到了周代,史官设置构成系统,诸侯国均有国史,甚至卿大夫也有家史。东周以后,随着周王朝衰落,王室及诸侯史官世袭制度相继破坏,其中一些人或自愿、或被迫脱离政治漩涡,抱典载籍,或流亡他国,或隐退在野,老子就是隐退在野之代表。担任周史官的经历使老子较之于普通隐士而言有了很大的优势: 他有一般隐士所不具备的文化素养与政治经历,能以更深刻的眼光来洞
察当时“礼乐崩坏”、“天下大乱”的时局。正因为老子曾为史官,掌数千年学库之管钥,所以老子退隐民间后开始著书立说,他集古今之大成,深受同时代文化人的仰慕。出于史官的老子精通天道,其天道思想在诸子中最为深刻。单就道家而言,论其起源似乎可概括地表述为出于史官的文化背景而基于隐者的社会实践,前者指其思想理论的渊源,后者指其依存的社会基础。
四、结语
先秦各家学说都有其渊源,基本都受到了当时客观历史环境的影响,先秦道家学派老子的思想也是如此。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隐士群体的兴起以及老子作为史官的特殊身份是老子形成道家思想体系的历史背景。理解了老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就有利于准确地把握《道德经》一书所要表达的内涵,全面地了解老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