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十大行願 九者恆順眾生

普賢十大行願 九者恆順眾生_第1张图片
恒顺众生

一、眾生歡喜 諸佛歡喜

  恆順眾生,意即:恆常隨順一切眾生。其中,「恆順」亦有隨緣攝受的意思,所以也可解釋為:隨緣攝受一切眾生。眾生種種善惡之行,皆不離迷心,既然如此,為何要恆順眾生?因為「未成佛道,先結人緣」,菩薩欲普度眾生,必須與眾生結善緣,若不隨順眾生,則無法化導眾生。因此,為了達到化導眾生的目的,必須先以種種方便隨緣攝受,然後深入眾生的根性,以種種法門教化,使令轉迷成悟。

  往昔,有一國人民性情粗暴,廣造諸惡。目犍連尊者聽聞此事便向佛提出度化他們的意願。他來到這個地方,教導人民:造惡者,將自食惡報。結果全國人民不但不順從他的教誨,反而辱罵他。後來,摩訶迦葉等五百大阿羅漢皆一一前往,也是倍受折辱,無功而返。佛陀於是遣派文殊師利菩薩前往度化。文殊菩薩並不立即為他們說法,反而隨順他們的習性,做種種利益他們的事業。結果全國人民不但不辱罵輕毀他,反而在國王面前讚歎他是前所未見的賢人、智者,並以上好的寶物供養文殊菩薩,希望菩薩為他們說法。文殊菩薩卻告訴他們:我的師父是已經證悟的佛陀,你們供養他,將會獲得無上的福慧。佛陀為他們說法時,大地振動,一切人民皆發廣大道心,獲得不退的果位。

  菩薩欲度眾生,須先以善巧方便隨順眾生的欲樂,如同世間為人父母者希望小孩用功讀書,先以種種獎品和言語作為鼓勵,目的是使小孩願意學習。所謂「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文殊菩薩並不單刀直入地為性情粗暴的人民說法,而是先做種種利益他們的事,結果,不用等他說法,這些人民主動來向他請法。由此可知,恆順眾生實乃菩薩度化眾生不可或缺的法門。

  《普賢行願品》云:「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佛弟子尊重承事諸佛,應以佛之大悲心為己心,以佛度眾生之志為己志。古德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度化眾生,必須入於眾生之中,恆順眾生,使眾生心生歡喜,願意依於佛法修行入道,則能度化一切眾生。此即稱合於諸佛之悲心與本願,令一切諸佛歡喜。

二、四攝法(上)

  「恆順眾生」既有隨緣攝受眾生的意思,那麼,應如何攝受眾生呢?經論中提出四種方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合稱為「四攝法」。

  「布施攝」就是用布施的方法攝受眾生。無論供給財物,或是奉獻自己的身命利益大眾,或為眾生宣說佛法,或是幫助眾生遠離種種怖畏,皆是以布施攝令眾生起歡喜心的方法。不但佛教提倡布施,儒家也談布施,如《論語.雍也篇》中,孔子曾經告訴子貢說:「如果有人能夠廣行布施、救濟眾生,這種人不但可稱為仁者,簡直就是聖人了。」英國哲人法蘭西斯培根也說:「財富就像肥料,如果不予以布施,便失去了它的好處。」足見布施實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善行。

  「愛語攝」就是遠離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等口過,而以柔軟語、讚歎語、善言慰喻來鼓勵眾生。後漢龐統,每次稱讚別人的優點時,往往言過其實,有人好奇地請問他,他回答:「現在善人少,惡人多。當有人要行善、增長道業時,如果不讚歎肯定他,只怕行善的人愈來愈少。我努力讚美勸善,十人之中,至少有五人能因此獲得勉勵而繼續他們的善行,這樣不是很好嗎?」

  眾生都喜愛聽好聽的話,親近對他有益的人;而布施、愛語皆是順乎人心,導人向善,使人身心喜悅的行為。一般人常行布施、愛語,能改善人際關係;人人行之,則能促使社會詳和,消弭社會上暴戾之氣。因此,布施、愛語實是最普遍,也是最易行的善法。菩薩隨順眾生所好而行布施、愛語,不但能利益社會,且眾生於受益的同時,也對佛法產生好感,歡喜與佛法親近,乃至信受奉行,即可達到度化眾生的目的。

三、四攝法(中)

  「利行攝」就是行善利益眾生,使眾生因此生親愛之心,而願意接受佛法的教化。

  《大智度論》中記載:有一老比丘視力不佳,縫衣服時,不小心針線脫落,找了很久都無法尋獲,心中非常苦惱,於是呼喊請求幫助,佛陀知道了,立即現身前來幫助他。老比丘認出佛陀的聲音,歡欣無比地說:「佛陀,您已經圓滿成就無量的功德,為何不嫌這點小事,還來幫助我呢?」佛陀回答:「我就是因為心無疲厭,持續幫助眾生而成佛,現在雖已成佛,利益眾生的心仍然永不衰減。」老比丘感動萬分,懇請佛陀為他說法,因而啟發慧眼,同時也恢復了視力。佛陀為了度化老比丘,可以現身為他撿一根針,聖者平等視一切眾生如子,為了利益眾生而不捨小善之利行,於此表露無遺。

  以身口意之行利益眾生,乃是修行學佛者首先要學習的事。如居士到道場發心,或出坡作務,如擦佛像、打掃等等,或在行堂為大眾端菜飯,或禪七時擔任護七的工作,或關懷臨終的人,為他們助念……,這些都是「利行」,都是發自內心真誠的奉獻。藉由這種奉獻的精神與身體力行,一方面消弭內心慳貪、自私的習氣;另一方面,也可修得福報;同時,藉由這些利行與大眾結緣,將來當我們需要他人幫忙時,也一樣會獲得援助。出家法師們更是奉獻自己的一生,不分晝夜、不計報酬地為大眾服務。如知客法師和靄可親的為來寺參訪者介紹環境,大寮法師為大眾準備可口的齋飯,乃至住持法師說法不斷……。法師在無有疲厭的利他之行中,逐漸放下了自我的執著,長養慈悲心;同時,由於此等無私奉獻的精神,居士因而對法師生起敬愛之心,也歡喜到道場來聽經聞法,修福修慧。

  由此可知,藉由「利行攝」的實踐,菩薩與眾生皆能同霑法益、增益福慧,即能達到自利利他的目的。

四、四攝法(下)

  「同事攝」即是和光同塵,隨同眾生心之所好,作眾生的善友,並以身示教予以感化、薰習。

  佛世時,有一個人名叫醜鬼,長得極為醜陋。他的父親是一位大富長者,因為害怕名譽受損,而把他送入深山。到了深山,飛禽走獸也都不喜歡接近他,醜鬼為此感到十分痛苦。佛陀為了度化他,於是率領一群比丘來到深山。醜鬼見到佛陀與比丘們相好莊嚴,一時自慚形穢而遠遠地避開了。此時,佛就變成一個比他還要醜陋的比丘與他相遇。醜鬼一看:居然有人比自己更醜陋!不免心中感到安慰,於是毫不自卑地與這位醜比丘為友。有一天,醜比丘在林中打坐,入定之時,竟然越來越漂亮。醜鬼覺得很奇怪,醜比丘於是告訴他:「我每次入定時,就觀想佛陀及那一群比丘的相好圓滿,也許就是這個原因,使我的相貌變得好看起來。」醜鬼聽了便效法他,靜坐觀想佛陀的相好及比丘的威儀,結果,相貌真的變得越來越莊嚴!當他終於發現:原來這位醜比丘是佛陀所變現的,於是隨佛出家修行,不久證得道果。

  所謂「物以類聚」,眾生總是有同樣的業緣才會聚在一起,「同事攝」就是利用這種原理與眾生建立關係。如醜鬼因為對自己的容貌感到自卑,見到佛陀及大眾僧就遠遠的避開,若不化作比他還醜的人,則無法與他建立友誼,且更難以度化他了。

  弘揚佛法必須要有方便,「四攝法」即是為了眾生各種不同的需求而施設方便法門。菩薩沒有方便無法度化眾生;若不度眾生,則無法圓滿菩提佛果。菩薩觀眾生苦而發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發菩提心,平等視一切眾生,乃至運用善巧方便,行四攝法攝受一切眾生。因此,大悲心即如同水一般,能滋養菩提苗,終有一天,它會開出燦爛的菩提之花,成就諸佛圓滿的智慧之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普賢十大行願 九者恆順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