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购物节是一场升级吗?

双11从光棍节的戏称,到被阿里巴巴启用为购物节,再到今天无论是网商还是线下的商店都在大力推进这个狂欢节。看到某个单一平台刚开始几分钟就宣布多少个十亿或者破个百亿,多么令人兴奋的数字啊!

这些销售额的激增,我们的工厂是否应该感恩他们在前线的拼杀,为他们带来更大的收益呢?仓库主是否会因此感谢他们增添了仓储费呢?快递运输业会为他们带来更多的收益吗?像这些问题,每逢双11都会留给我们很多很多。

这些问题我没有资格回答,也没有回答的必要。一直我都没有去凑这个双11的热闹。为什么?说起来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因为穷。从刚开始知道的财政穷,到现在感觉自己的精神上的贫穷。一直都感觉自己的与这个狂欢节脱节比较严重。

这个节日不经不觉来到了第7个年头了,加入的商家也越来越多,花样也玩得越来越多。不过每次我们在看到这个节日的销售额飙升的同时,都总在听到很多负面的声音。这个节日的宣传都在标榜自己是东方的黑色星期五,但我们关于这个黑色星期五所了解的信息,除了是一年一度的大扫货的日子,其他我们了解并不多。我没有在北美地区生活过,只是从一些在那边生活、学习、工作的朋友口中得知,北美地区一般货物的质量都比国内要好,而且每个人的购物list好像还不至于把各种网络(包括计算机网络、移动网络、仓储网络、物流网络……)搞个瘫痪。

嗯,其实把各种网络搞瘫痪,这个问题我觉得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在我们这个人口基数巨大的国度里。不要忘记了我们有一个已经举行了超过30年的迁徙运动——春运。相对而言,在这个狂欢节日里,我们是否应该更关注的是我们的制造业在这种动辄过百亿的超级节日里,进步了多少?

双十一是制造业去库存的好时机

我国一直都被称为是制造业大国,无论你想要什么东西,都总会有工厂可以帮助你。这个是我们一直都在标榜自己的强项。然而这真的是代表我们的制造业是处于一个很值得骄傲的位置吗?说实在话,从改革开放开始到现在,从我们的制造业中走出的“天之骄子”好像还没有。

狂欢的剁手节后,数据会告诉你今年又突破了多少的亿,哪个单品又是销量冠军,哪个单品是今年的销售额冠军……都是那么的惊人、那么的吸引。但这个好像一直都是没有提及到制造业又提升哪些?需要知道我们的制造业的进步,好像销售额这个不能反应出来。一个产品好不好需要衡量的标准太多、太广泛了,对于一般消费者来说,最直接的评价标注应该是好不好用。

但一个产品好不好用,这个里面还是牵涉到了设计阶段的问题。如果要用户更浅白的评价,无非就是手感如何、是否耐用这样了。这个其实还是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来验证的。回头看这几年狂欢节的销售商品,能评得上是好产品,让人能印象深刻留下印象的,真没几款。

货币的存在的一个重要意义是交换职能,基于各取所需的交换。能有创建一个疯狂的购物节是一个伟大的壮举,但每次疯狂购物节后都发出各种假货、以次充好、当天下完单明天点退款等等的声音与数据发出,怎么都觉得这不是一个各为所需的交换所发生的一个行为。总觉得是在利用一部分已经在塔尖的品牌,带动大部分的投机商家的一场show。

反思过来,如果当下个人的能力与创造的价值能得到一个相对平衡的认可,只要“我”有需要,又有什么必要非要等到降价那天呢?在这等待消耗的时间里,消费者能为自己赚取更多的财富。商家也可以利用更多的资源互补互助,提高或者升级自身产品的制造能力。当全社会的目标都只聚焦在投机营销上,就好比练武功只知其形而不懂其神。

一场狂欢购物节可以存在,但更应该有一场表彰一群苦练内功的辛勤人员。否则这种失衡的狂欢泡沫也会有爆破的一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狂欢购物节是一场升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