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运营和其职业分工的认识

运营是互联网公司里最重要的工种之一,而它的定义,以及它的工作内容的界定,却不很清晰。

当我们在百度上搜索“运营的定义”时,最常出现的是对运营种类的描述,而非一个确切的定义。而这些种类包含: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渠道运营,社区运营,活动运营,社交媒体运营等。其实无论是哪个垂直分类下的运营,它们所面对的都是解决两个问题:用户的获取+用户维系。

其中,用户获取和用户维系所分别涉及到的工作,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是有重合的,因为在获取阶段所需要做的工作,和维系阶段需要做的工作内容是相同的,可能只是程度和方式不同。比如:为了获取新用户,运营人员需要写软文用以宣传产品、在某些论坛做营销、做活动策划、做新媒体运营。以活动策划来说:在用户获取阶段,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还不是产品用户的人群,让他们成为我们的用户;而在用户维系阶段,活动的目的就可能是唤醒沉睡用户、提高用户的活跃度/忠诚度/贡献度。所以这两个不同的阶段做的工作并非泾渭分明,互不相干。

关于对运营的分类,我在这里谈一下我对我自己做过的不同种类的运营所要求的能力的理解:

1. 内容运营:如果需要生产的内容的话,那么毫无疑问,这类运营要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和对时下话题的敏感度;如果不涉及生产,而是推荐的话,就需要有敏锐的判断力,根据用户喜好提供或者推荐内容。更高阶的运营,能够起到教育用户的作用,可以把尚未有热度,但是有成为热点内容潜力的内容反复地推到用户面前,并让用户喜欢,这就需要有很强的前瞻和影响力。

但是针对我个人的情况,我的工作Title其实是BD.那么在这一块,我对自己的要求和规划是:我们的PGC在我的团队的培养下,生产出差异化的内容后,去和大号进行资源置换。也就是:我们的内容,具备资源置换的价值。具体举例:巴西市场缺乏有深度的职场/自我成长类内容,有趣的娱乐明星类内容。但是有些Facebook的大号是围绕着这两个话题的。比如有“成功青年”这样一个Fan Page,是一个有志青年输出自己到世界名校交流学习的内容,但是这个页主的内容生产能力比较弱,他有的是世界名校的游历的噱头和较高的粉丝量。所以我们可以向其供应我们的差异化但是与其调性匹配的内容,从而向我们的页面和品牌倒流。

在这一板块,我对自己的长期规划是:通过自己培养的优质内容,能和大量的大号进行平等的资源置换。

2. 用户运营:我在做用户运营的工作时,除了做基础的沟通工作(这个阶段有点像客服),更重要的是要设计合理的机制。这个机制要既能刺激用户生产更多更好的内容并且让作者受益(名或者利),同时又不能让用户产生惰性。所以设计一个平衡的机制就格外重要。这个除了自己思考,也要学习其他平台的做法,多多了解市场、行业、竞品的做法,要多多向他人取材。

在这个版块,我对自己的长期规划是:了解并且玩转各个平台的机制,可以根据不同咔位的名人/内容生产者/KOL,制定不同的机制,并且这些机制既能激励上述用户在平台里玩儿的愉快,又能为平台带来巨大收益。

3. 社交媒体运营:把握基本的传播规律--蹭热点是基础,而内容本身的质量/深度/独特性决定了用户是否会被吸引。其他的一些经验和心得都是在长期大量的实践中习得。比如我们在我司产品的Facebook fanpage上转发了一个我们的PGC生产的职场心得类文章,叫“如何避免在40岁失业”--这篇文章无论是标题,还是内容本身,都具备吸睛和观点独到的要素,但是分享却很少。时候我们分析出来,是因为当下巴西本身就在经历全国性大规模的经济危机,事业的人口是非常多的。这样的文章只有在大家都有工作的时候,大家才会去转发,作为一种自勉或者观点的分享,但是当人人已经处于失业,分享这篇文章无异于在自己或别人伤口上撒盐。(因为有可能你自己没失业,但是你有一大堆失业的朋友。分享这篇文章不就是在扎他们的心吗。)另外,除了上述因素,巴西还是一个比较反智(Anti-intellectual)的国家,这样的国家的社会人文环境下,当一个人表现出上进、进取的态度,是会受到旁人的嘲讽的。这种由于反智而导致的social pressure是无形确实很庞大的。所以这篇文章的分享率非常的低,虽然这篇内容本身是非常高质的内容。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对运营和其职业分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