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了不抱,不哭才抱?” | 恒河猴实验让你知道什么是健康的依恋关系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天,她说最近正琢磨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立能力,并问我,知不知道一个“哭了不抱,不哭才抱” 的著名观点。这个观点是说,通过延迟妈妈抱孩子的时间,来推迟满足并减少孩子渴望母亲亲密接触的需求,训练出一个极少哭闹、让妈妈省力的乖婴儿。

这基于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约翰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的理论: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保证,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任何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约翰华生认为,人不是神圣的精神存在,而是机器,环境怎么塑造和训练,就输出什么样的结果。

结果是如何呢,他的儿子们对华生的描述是这样的:“没有同情心并且情绪上无法沟通。他不自觉地剥夺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种感情基础。”

研究表明,很多采取“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声免疫法的儿童,在很长一段成长中,轻则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母亲看似只是掐着表延迟了5分钟回应哭泣的婴儿,而婴儿的整个世界已经开始崩塌,承受地狱般的煎熬。


小独立到底好不好?

其实孩子在出生前2个月里,处在“正常自闭期”。这个期间孩子对外界反应很少,基本就是吃和睡。因为这时候在孩子的感觉里,世界和自己是一体的,就像还在子宫里一样,尚不存在“外在的妈妈”。母亲的积极关注和陪伴,维持了孩子的这种“全能自恋”,既世界与我一体,非常安全。


在“以婴儿为中心”的母婴关系里,婴儿自主地微笑,激荡起母亲的喜悦,也发自内心地对婴儿微笑;婴儿夜半啼哭,母亲哪怕在另一个房间也会同时醒来冲过去抚慰婴儿。母亲以婴儿的感受为中心,与婴儿共振,给予积极的回应与关注。这样长大的孩子,他们会发自灵魂深处对生命充满热情和创造力,于人友善,同时会坚定的捍卫自己。当孩子的全能自恋较充分满足后,心智自然向前发展,逐渐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开,不仅仅关注自己,也开始关注别人。这是正向的爱的流动和分化,婴儿对世界的信任来自于内在的安全感。


可哭声免疫法等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破坏孩子的全能自恋感,使孩子在婴儿时发现“母亲不能与我一体,世界也不能给予我所求”,他们会焦躁、会暴怒、会回避、会伤害。这种从小培养的“独立”,其实是让孩子从小遭受冷漠对待的同时,培养了他们一种与母亲和世界情感沟通的“无力感”。


质依赖与情感依赖哪个更重要?

早在1959年,美国比较心理学家哈洛Harry Horlow为了验证婴儿对母亲行为的依恋,进行了著名的恒河猴实验。实现证明母亲和孩子之间的肢体接触——对婴儿的意义、对母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孩子身心健康有着深远影响。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 | 恒河猴实验让你知道什么是健康的依恋关系_第1张图片

哈洛先将出生后的小猴子,交给两个“妈妈”来抚养:一个是能够给它提供奶水的铁丝妈妈;另一个是全身包着舒适的绒布能够给它提供接触感的绒布妈妈。结果发现,每天二十四个小时中有将近十八个小时,小恒河猴呆在能够给他抚触感的绒布妈妈怀里;而只有三个小时,趴在能够给她奶水的铁丝妈妈怀里,吃完后便迅速返回到绒布妈妈那。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 | 恒河猴实验让你知道什么是健康的依恋关系_第2张图片

当验证了小恒河猴更喜欢有亲密接触的妈妈之后,哈洛做了第二个实验。那些由“绒布妈妈”和“铁丝妈妈”抚养大的小恒河猴,性格极其孤僻,没有正常社交的能力,呈现抑郁、自闭的行为。有些甚至在回到猴群后,绝食而死。

为了研究这些幼猴在成年之后能否正常的哺育后代,哈洛强迫它们生育,没有母爱关爱的恒河猴丧失了抚养下一代的情感能力,常常是漠视或者虐待。实验虽然残酷也饱受争议,可却真实而深刻地让我们看到,孩子对于母亲的依恋来源于心理上的支持和肢体的接触,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生命喂养。一个在照顾者的关怀、支持、拥抱、接触、安全、依恋下的孩子会更幸福健康地成长。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 | 恒河猴实验让你知道什么是健康的依恋关系_第3张图片

4种依恋关系,让你看清你在亲密关系中的依恋

很多时候,我们在与父母、恋人间的亲密关系中,往往能看到真正的自己。

JohnBowlby将成人的依恋模式分为:

全依恋(Secure)

回避型依恋(insecure-avoidant)

矛盾式依恋(insecure-ambivalent)

混乱型依恋(insecure-disorganized)

发展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设计了一个“陌生情境测验”来评定1岁婴儿对其母亲的依恋的安全性。通过母亲在孩子身边与离开房间两种情形来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和行为。


全依恋 (Secure):全依恋的孩子与母亲在一起时能舒心地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当母亲离去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而母亲回来后,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

回避型依恋 (insecure-avoidant):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在母亲离去时感受不到紧张或忧虑,母亲回来,他们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

矛盾式依恋 (insecure-ambivalent):矛盾式依恋的孩子在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母亲回来时,他对母亲的态度又很矛盾,不自主去寻求与母亲的接触。

混乱型依恋 (insecure-disorganized):混乱型依恋的孩子往往时刻表现出莫名、怪异的行为,他们把母亲看做安全感和威胁的来源。混乱型依恋的孩子往往是生长在受虐待的生长环境,而母亲常伴有精神性疾病。


自己营造一个健康的亲密关系

值得庆幸的是,85%以上的朋友都是“安全型”依恋长大。而童年父母对我们的“适当教导”也丝毫不会对我们的心理造成多大的伤害。如果我们在一段亲密关系中有如上相似的行为状态,也就说明,目前而言这段关系并不能给我们来带一个健康的安全型依恋感受。


试着与严苛的父母表达你对于他们认可的需要,

试着与伴侣建立一段信任的高质量关系,

试着与自己对话,在自己慌乱、焦虑、恐惧的时候,给予自己最大的支持。


恒河猴的实验还发现,有一些每天有机会与其他猴子互动的恒河猴,虽然也在独立的笼子里生活,可是三个月后,把它们与孤独的有心理疾病的猴子放在一起时,它们会持之以恒地主动与之接触,好像能真的懂对方一样,慢慢地将孤独的猴子们从创伤的阴影里走出来,恢复了正常的社交。

我想这才是我们在实验中最渴望看到的,除了人性的不堪,更盼切一份温情。

知识就是力量~祝大家,开学愉快!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 | 恒河猴实验让你知道什么是健康的依恋关系_第4张图片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熊小能说

有趣的故事在等你。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 | 恒河猴实验让你知道什么是健康的依恋关系_第5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哭了不抱,不哭才抱?” | 恒河猴实验让你知道什么是健康的依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