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期:2019-03-27
书籍信息:周凤梧, 张奇文丛林. 名老中医之路[M].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注意事项:博文中的标题是为了区分内容,思考后加上的,并非原文中有的。
父亲留下的书籍
不妨开一个书目:
- 《黄帝内经》
- 《原病式》
- 《医宗金鉴》
- 《张氏医通》
- 《济阴纲目》
- 《温疫论》
- 《温热经纬》
- 《温病条辨》
- 《临证指南》
- 《本草备要》
- 《汤头歌诀》
感悟
这件事对我教育很大,使我懂得了“读书与治病,时合时离;古法与今方,有因有革”的道理。
苦学的三个勤
- 一曰口勤,指读书,必读的书还要把它背熟。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记忆力强,读过的书到老不会忘记。
- 二曰手勤。指勤翻书,勤查文献。有治不好的病,去查查文献,方子虽然不能照抄照搬,但一定会从中得到启发。
- 三曰笔勤。笔勤就是要写。见到资料一定要摘卡片;读书,一定要写眉批;教书,一定要自己写讲稿。
我的师父们
我无师传授,但师父又很多:同事,我之师也;同行,我之师也;病人,我之师也;学生,亦我之师也。因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活字典与死字典
有不少青年同志治学,也知道问,但往往去问“活字典”,不习惯于问“死字典”。试问,字典如没有人去翻,还成其为什么工具书?我在青年时期治学,没有老师可问,只能去查字典。一部《康熙字典》,几乎把它翻破。
老一辈的中医
哪些地方应该一丝不苟,哪些地方可以不求甚解,要靠平日的工夫,是不容易的。作为老一辈的中医,这些地方对青年加以指导,就义不容辞了。
言之有物的文章
而写文章,一定要言之有物,有一点就写一点,有两点就写两点,开门见山。
博学
其次,要博学。就是知识面要广。知识面要广,一定要多读古书。要多读古书,单是具有阅读能力还不够,因为医学从来不是一门孤立的科学,古代也是如此。只有了解了古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阅读古代医书,才有可能真正通晓其义理。对我来说,小时候读四书五经,现在看来不是白读的。
新一代中医不忘本
基于这个原理,现代医学和现代自然科学当然也要学。作为一个老中医的我,已经不可能了;作为新一代的中医,我以为一定要学,只要学了而不“忘本”。
杂的好处
杂也有杂的好处。教然后知困。改变一个学科,迫使我非去再钻一钻另一门知识不可,非多看一些书不可,而多看了另一门的书,转过头来对原先较熟的一门学科知识,又有所长进。
综合性强的中医
中医这门学科,本来综合性很强,特别是基础课程,更有共通之处。不通《内经》,不能教好各家学说;不通《伤寒论》,不能教好温病学说和方剂。反之亦然。我以为,中医学院的中医教研组与西医教研组,应该互相配合;而中医各教研组之间(临床科除外),教师应该相互轮换,于教于学,可能大有裨益。不要“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博与专
“博”,正是为“专”吸取营养。读书不能局限一家之言,而是要融会贯通。
读书的着眼之处
听了程老的分析,我才恍然悟到读书既要从有字处着眼,又要从无字处着眼,重要的是要多动动脑筋,从此改变了对叶氏的看法。
活学
医生读医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看病,且不谈研究。“善读书斯善治病,非读死书之谓也;用古法须用今方,非执板方之谓也。”
俞根初的话
俞根初有一段话:“吾四十余年阅历以来,凡病之属阳明少阴厥阴而宜凉泻清滋者,十有七八;如太阳太阴少阴之宜温散温补者,十仅三四;表里双解,三焦并治,温凉合用,通补兼施者,最居多数。”
重要的临床
有些理论,必须接触到临床,才体会得真切。
《温热论》
《温热论》讲的真是经验之谈,对临床极有指导意义。所以要做到活学一定要联系临床实际。
渐悟与顿悟
铁杵磨成针,只要工夫深,终有一旦会得豁然贯通。这以后,一通百通,左右逢源,学起来便容易了,这叫做“顿悟”,是从苦学中生出来的“巧”。但没有苦便没有巧,没有“渐悟”便没有“顿悟”。
博学与返约
博学之返约与浅学有质的不同,一则守一家之言而不排斥他家;一则见闻狭隘,拘泥于一家之言而自以为是。
临床的必要性
临床决不可少,脱离临床的理论是空头理论,即使讲得头头头是道,耍的是“花枪”,中看不中用。
内经的重要性
到了晚年,我重新认识到《内经》这部书,是中国医学的渊薮,深悔没有用过工夫。不学《内经》而治学,犹如无根之萍。
孔子云:“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我是这样想:假我数年,七十以学《内经》,可以无恨矣。
文章的结束语
我生有涯而知无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
- 本文仅为个人学习和积累所用。所摘抄的段落仅符合个人特点,更多精彩内容请阅读全文。
- 我爱好中医,尊重知识,疑惑此摘记之举是否侵犯版权。若有侵犯,敬请告知,自当修正。
- 致敬于一切有着慈悲心肠,普救含灵之苦的中医前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