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看西游佛法僧

一个善良固执的和尚,三只改邪归正的精怪,一条妖魔横行的道路,构成了中国魔幻现实主义鼻祖与巅峰之作——《西游记》的基本框架,作者吴承恩巧妙地将自己在禅宗方面的造诣融汇其中,铸就了这部我们至今难以望其项背的经典名著。而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它可以用极其朴素的故事阐述深刻的人生哲理,且在其基本框架不变的基础上任意引申,再创造出更加精妙绝伦的发展。

在《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恐怕是大家最耳熟能详的桥段,也是历来被艺术创作者改编最多的故事。抛开表面的热闹,究其根本,孙悟空的这三棒,打醒了和尚不问究竟的善,打掉了猴王引以为豪的傲,打破了师徒心间的罅隙,更打通了西游路上同伴之间的信任,当之无愧是整本西游中最最精彩的一章。

我们知道,修行中需戒除三垢,贪嗔痴。而西游中,让角色活起来的性格,恰恰是修行者需要避讳的各种缺陷。孙悟空的嗔,猪八戒的贪,沙和尚的痴,奠基了西游之路所谓修行取经的真正含义。唐玄奘万里西行所取的大乘佛法真的只是几卷经文吗?非也非也。如最初菩萨点化玄奘所言,小乘佛教度己,大乘佛教度人,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唐僧师徒从最初,踏上的便已是度人之路。故这一路上师徒遇到的每一个灾难,度化的每一个平凡人,都是帮助玄奘理解大乘佛教真意的实践。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唐僧师徒的九九八十一难,何尝不是佛祖对金蝉子成佛前的试炼?何尝不是对悟空、八戒、沙僧于愚妄凡尘中的拯救?于是,我们看到了悟空刚拜在唐僧门下便达成心猿归正,六贼不见;我们看到了师徒才聚首便遭遇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每个人的变化是一条取经路,师徒心间的拉近的距离亦是一条取经路。

作为再创作的《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以下简称《三打白骨精》),弱化了八戒、沙僧的角色,以白骨精和云海西国国王这一妖一人的阻挠,强化唐僧与悟空的羁绊。当悟空问“破经讲什么”,唐僧答“人生的真相”时,我们或可把此对话看成创作者为自己拔高度权作一笑。但结合此前悟空笑和尚胆小,问“既然怕还取什么经”,而唐僧答“正是因为怕才要取经”,寥寥数字展现的,却是艺术内外无数现实里的追梦者对真理无畏的追求精神。于此故事,这句话就像一个辩题,而后唐僧要以自我的修行和实践乃至牺牲来论证其正确。

再创作者的第一个论据是在悟空一打白骨精被驱之后,唐僧劝慰他时说“我们很像,因为我们都只愿意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火眼金睛下现行的白骨精,在慈悲为怀的唐僧眼中是遗世可怜的孤儿寡母,对老幼的怜悯和对众生的善让他首先是以弱者关怀来看待对方。于是他嘘寒问暖,用实际行动走出悟空画的保护圈告诉婆婆,没有什么是走不出来的,一切都是自我的设限。当悟空杀死他眼中的婆婆时,他念了咒,悟空愤懑不平,两人都着了相。

再创作者的第二个论据是在唐僧被云西国国王摄去,要吃肉啖血以治恶疾的时候。那时唐僧还没有舍身取义的觉悟,只能坐等悟空来救,然后听到国王对他说“人性的恶火连佛都灭不了,就凭你?”这一刻他是困惑的,他没有办法解答国王的疑问,也没有办法度化国王,只是让悟空保留一条性命以示出家人慈悲。当人们纷纷以救命恩人之称感谢他救回孩子时,国王的质问还回荡在他的耳间。

当悟空再次杀死幻化的白骨精后,唐僧为自己救度无能的自愤而迁怒赶走了悟空。他对悟空说“就算我解的了你头上的金箍,你能解开你心里的金箍吗?”此语亦是一语双关,既是说给悟空的,也是说给自己的。佛家讲正信,慈悲不难,难的是始终不疑,而此时的唐僧却是动摇的。委屈离去的悟空遇到了观音菩萨,菩萨告诉他“你看到的是真相,你师父看到的是心相”。如果把本片作为一个独立的故事,这里唐僧的内心变化缺失了,从他此时的动摇到最后坚定,中间没有一个可信的立证,菩萨的一番话就为悟空解了惑也略显粗糙。但是如果放到西游的整个故事中去看,唐僧也是一步一步在本来无一物的慈悲中变幻成体察民间疾苦的佛家慈悲,悟空也是一点一点理解了师父的真心,倒也是成立的。

最后唐僧用一死度化白骨,用一死感化悟空,也用一死力证了自己内里真正的向佛之心。正如他曾经对悟空说下的豪言,“小僧取经的路上绝不跨过一叶苍生,否则过了千山万水,也过不了我自己。”云西国时,他曾因食言而惑;白骨洞里,他终获真法解脱。于是再创作者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真相就是,你眼睛见到的未必是真相,你眼睛看到后内心仍坚持不疑的才可能是真相。所以佛说六根清净,不要用眼看,要用心去体验,去相信。

在这部片子中,悟空少了一打加重师父对他的疑窦,却多了一打增进师徒间的互敬,从此设计点及对佛法诠释的层面上,《三打白骨精》倒不失为近来西游改编的良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看西游佛法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