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写在前面_第1张图片

前言

昨天去冯西桥老师实验室听冯老师介绍生物力学所的科研方向和冯老师现在所做的一些工作,特别是作为国内的固体力学界的数一数二的人物,冯老师给我们从上个世纪初细细数来力学学科的发展脉络,思虑纯熟,其判断也和我一直以来的想法相合。

Goodbye, Mechanics

其实在钱班的这两年,我深切的感受到课程和培养目标对我而言的脱节——我个人而言,其数学大抵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实际上只有四学分并且没有讲相似变换的理论,其深度实际上只是在线性代数的同等难度)、数值分析、复变函数和数学物理方法(重要的数学物理方法只有两个学分,当时在学习的时候我自己试图学习希尔伯特的书但是由于时间原因作罢),而我觉得因为钱班的学生的定位是科研定位,所以数学课没有学习常微分方程和微分几何绝对是课程安排上的失误,再者钱班学生的物理背景太差,在物理上几乎就是大学物理的水平,不学习量子力学更不用讲固体物理了,专心于力学没有错,但是在现在这个研究多学科背景交叉、物理背景愈发重要的时代,我担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至少会积淀不足而无法厚积薄发。

正如冯老师所提到的,力学学科在上个世纪初以断裂力学等学科而复兴,特别是空气动力学等在二战以降的航空工业还有二战后发展起来的航天工业中力学的一系列子学科也有着重要的应用,近年来虽然搞出来一个张量梯度理论但是,即使是黄永刚等代表人物所做的柔性电子研究其实际上在力学理论上没有新的东西和突破。而就我个人所言,力学这种困境是有其学科深层的背景的,想来上个世纪初,当一众物理学家宣布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立,后来的物理学家只需要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而已,然而话音刚落,从相对论到量子力学均喷薄而出,量子物理也逐渐成为了当代最有生命力的学科之一。而力学学科,从本质上讲,发轫与牛顿力学,其描述物体受力与运动的本质也限制了其发展的潜力和方向,我估计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力学学科也不会有大的突破性进展。

就我本人而言,我对力学学科的兴趣随着学习实在是一个逐渐消逝的过程,力学学科有着著名的特点,难度大,守护少——如同冯老师讲自己当年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做出来的博士论文的关于裂纹的研究,至今也是几乎无人问津。我个人的人生观决定了我自己所选择的,一定是大有可为的领域,也就是说自己愿意付出努力,但是希望努力和回报能有更好的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是所做的工作是自己在人生尽头也能觉得是真正有价值的,而不是搞出来一个看上去很漂亮的理论就如张量梯度理论最后也是无人问津,这难道不是人生的悲哀吗?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就我而言,我很向往David A. Weitz教授的人生轨迹,早年驰骋工业界近20载,后入哈佛,在科学界骤得执牛耳,发文Nature/Science/Cell 20篇,论文引用近10万次,实乃在中国大陆我也难以找到如是第二人。这样的人生轨迹和规划,和中国古代的“学而优则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他恰好走了大致相反的道路罢了。

我现在只能做的,就是广泛的探求各种方向的知识,努力学习物理和计算机的理论,以期在未来做选择的时候有坚实的基础。

且以冯老师那句语重心长的话作为结尾:“你们没有我们幸运,你们面临的选择太多,却似乎失去了尝试和犯错的机会,或者说这成本太高”的确,但是我也想补上一句“我们也比冯老师当年幸运,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风云变幻的世界和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我们所面临的可能性如果我们能把握和付出相应的努力一定可以成就人生的无限可能中的极致”。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我的知乎专栏

小飞鱼的书斋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