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行省艺术及建筑
古罗马的势力扩张到广阔疆域后,它对那些地区的艺术、建筑和日常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罗马统治带来了实际的利益,建设水渠输水。它也引入了新的生活方式,包括经常性的公众娱乐活动以及罗马的宗教习俗,这两者反映在帝国各地建起的剧院、竞技场和神庙中。
法国城镇尼姆的方形神殿(Maison Carrée),是一座典型的罗马神庙,底下是高墩座,正面有一段阶梯。正面横向排列着六根科林斯立柱,通向一个纵深的门廊和后面的内殿,内殿外墙饰有附壁圆柱。
在一些情况下,当地的建筑传统会与罗马风格结合,产生强有力的新效果。位于约旦佩特拉(Petra)的艾尔卡兹尼,是一处巧夺天工的凿岩正立面。这座建筑突出地融合了纳巴泰的观念和罗马的装饰特征——科林斯式柱头和植物纹样。这些建筑元素不具备结构功能,设计可以自由发挥,充满幻想气息。
罗马行省的雕塑通常是不同传统融合的结果。图示的雕像是一尊石灰石墓葬浮雕,出自叙利亚帕尔米拉(Palmyra)地区。它原本在一座典型的帕尔米拉塔墓中,封住墓的入口。一位贵妇怀里抱着一个小孩。雕像的严格正面观、凝视的大眼睛、当地的服饰以及发饰带都使她区别于罗马的贵妇。这尊肖像依旧有着明显的罗马特质:例如她举起右手握住面纱,这一姿势在罗马很常见,象征着贞洁(pudicitia,以示女子对丈夫的忠诚)。肖像简洁的体现了这位外省女子既是罗马人又是帕尔米拉人的双重身份。
罗马帝国的存世绘画大部分是壁画,而下埃及的法尤姆(Fayum)沙洲保存了一大批绘彩肖像,它们原本附着在死者经过防腐处理的木乃伊脸部。艺术家使用蜡画法在木板上作画,也就是将颜料调和于融蜡之中。这种混合物可能像油画颜料一样粘稠而不透明,也有可能稀薄呈半透明状。这种材料耐久性良好,板面绘画保持得十分鲜艳,而蜡的光泽又赋予人物鲜活感。
民居艺术及建筑
维苏威火山爆发掩埋了庞贝和赫克拉尼厄姆,也保存了大量的住宅、壁画、镶嵌画和日用品。这表明艺术在家庭和公共场所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为其他人展示了一个订件人的形象。遥远的摩洛哥、约旦和意大利的奥斯提亚也都留存着罗马民居建筑。
学者以拉丁文“domus”(中庭式住宅)来描述罗马贵族的住宅。独门独户住宅最大的特征是有中庭,一个方形或长方形的中央大厅,顶部开有采光的天窗,下方是一个浅水池,或方形蓄水池,用于积蓄雨水。这种住宅的源头也许是伊特鲁里亚的贵族宅邸。
中庭是存放祖先肖像的传统地点。空旷的空间赋予住宅一种庄严的气息,如图中的维梯之家。卧室等其他房间都分布在中庭四周,通常通向接待室,它是主客厅,家庭的记录也保存于此。
与希腊绘画相比,罗马民居绘画的存世数量很大,其中多数是壁画,主要来自庞贝和赫克拉尼厄姆,也有来自罗马及其郊区的壁画。考虑到中庭式宅邸的开放性,这些绘画不仅仅是装饰,它们还是家族财富与地位的证明。
以维特鲁威对绘画的论述为部分基础,19世纪末的德国艺术史家奥古斯特·马乌(August Mau)将壁画分为四种“风格”,每一种都代表庞贝绘画的一个历史阶段,从公元前2世纪直至公元79年的火山爆发。第一风格,又称嵌入风格(Incrustation style):墙面彩绘(以灰泥塑形),模仿石块,无形象场景,公元前2世纪。第二风格,又称建筑风格(Architectural style):典型特征是幻觉的建筑景深图,约公元前100—前15年。第三风格,又称装饰风格(Ornate style):建筑景深图被精致的装饰图案取代,装饰风格以匀称的装饰为主,约公元前15—公元50年。第四风格,又称复杂风格(Intricate style):一种更加恣意图绘的风格,充分利用装饰方式,约公元50年。
第一风格的年代为公元前2世纪晚期,艺术家以颜料和灰泥模仿昂贵的彩色大理石板,例如赫克拉尼厄姆的萨姆尼人之家。地中海东部也存在这种风格的例证。
第二风格的艺术家利用建筑景深图使墙面看似通向一个虚幻的世界,仿佛房间外别有洞天。这一趋势可能反映出同时期剧场的建筑布景。
在普里马波塔的利维亚别墅中,格栅篱笆和花园矮墙之外的世界是田园诗般的大自然,一个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的怡人花园。这座花园也是一个只能以视觉享受的幻想世界。此处使用了一种不同形式的透视法,称为“空气透视法”:在植物和动物退至背景中时,它们的外形也变得不太清晰,表明距离较远。
第三风格流行于约公元前20年至公元1世纪中叶。在这一阶段,艺术家摒弃了幻觉主义,偏爱使用大块的强烈色块,如黑色和红色,色块之间通常用弱化的建筑特征和仿绘板面连接。
第四风格盛行于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时期,在四种风格中最为复杂,融合了前三种风格的各个方面,创造出一种铺陈繁复的效果。下图的伊克西翁房间,结合了仿绘大理石板,模拟嵌板画的框边神话场景,还有渐渐伸向远方的建筑景深图。
在这些第四风格装饰样式内,时或可见画有静物的绘板,这些画面的形式通常是几可乱真的壁龛或橱柜,物品放在板架上。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