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被一条新闻戳了心。
重庆市巫溪县,48岁的赵某和38岁的妻子,因为觉得女孩孝顺想要女孩,结果一连生了8个孩子,6男2女。如今愿望实现了,却生活困难,六个人挤在一张床上。他说以后再也不生了。
赵某夫妇是表示以后不再生娃,然而,原因是太穷了,养不起。也就是说,是生活不允许他们再生了,而不是他们自己真的已懂得反思,生娃的初衷和本意。
我想到去年也看到过一篇关于“超级家庭”的报道。出于“孩子生得多了总会有一个有出息”这样的目的,一对夫妇疯狂生下11个孩子。最终,也是家庭贫困难以支撑,孩子成长压力重重。几个孩子离家的离家、生病的生病、甚至,杀人的杀人。而更刺痛人心的是,当老五(女孩)和父亲一同卷入那场血案后,面对记者,正值花季的她竟平静地说:“(对杀人)不害怕!我只有仇恨!”
不可否认,以上两个都是极端事例,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家庭并不多。然而,纵没有这样极端,很多父母,生养孩子的初心,就经得起扪心自问吗?
并非。
一直以来,我们对于父母之爱的定位,最大的一个标签就是“无私”,也正是这种“无私”的特质,让我们认为它很伟大,很高级。然而,我却觉得,并不是每一对父母对孩子的爱,都能无愧地当得起这种荣耀。
有些父母的爱,自私而功利。
这方面最典型体现就是,国人“重男轻女”的思想。
这是贯穿国人生儿育女史的一颗毒瘤,也是不少父母对生孩子抱有私心的最突出体现。这一点,在过去的农村尤为明显。
我有切肤痛楚。因为我是家里第三个女孩,所以据说我出生时,全家人都很沉重,极不开心,对我,别说喜欢,简直就是嫌恶至极。妈妈说她生下我第二天就不得不下床,和面蒸馍,因为想让奶奶帮一下奶奶不理,想让爸爸帮一下爸爸直接来了句“还蒸什么馍!日子成这样!”可,面在盆里发成了一大团,而妈妈却饥肠辘辘。妈妈只好强忍着难受爬起来。这点,在我长大成为父母“贴心小棉袄”后,妈妈常常很感慨。
“重男轻女”观念的发端,有其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封建思想、劳力需求、农村特有的生存形态,等等。正是这些现实层面的需求,慢慢浸入人们的思想观念,成为一种难以磨灭的集体无意识,让我国的为人父母者对于“生男孩”有着一种其他文化的民族所难以理解的固执。为什么想要男孩?因为男孩更能满足父母思想和现实双重层面的需求。
这一点,大家已经分析得太多,批判得也不少了。所以我不再深挖详谈。而且,随着时代发展,“重男轻女”思想也在慢慢淡出国人大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像祖辈那样不生男孩誓不罢休。
但是,又一种颇为荒唐的现象出现了。
我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怕多生男孩。
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
人到中年的年纪,身边人多已生儿育女——真真是“生儿”和“育女”。我身边的同龄人,已成家生育下一代的,大多数的家庭,拥有的小孩是一男一女。对此,不知哪个有才之人还概括出一个很形象的描述:男孩女孩各一,恰凑成一个“好”字。
女孩多娴静,男孩多淘气,养女孩和养男孩,是差别明显的两种体验,因此,若能一女一儿,人生自然丰富很多,倒也真算得上是很“好”的事。不过,令人悲伤的是,我们很多父母,之所以想要一儿一女,可不是为了多一种人生体验,而是觉得:女儿多心思细腻,长大会对父母孝顺体贴;男孩虽粗枝大叶,平日里不如女孩体贴,但关键时刻、重要场合,却可以肩挑大任,支撑门户。
所以,现在,两个儿子的我,出去经常遇到人问:“两个都是男孩啊?”话里话外都是一种怜悯意味。
一是,我没有女儿,老了以后会没人疼少人爱,可怜;二曰,两个儿子,以后结婚成家,要花多少钱呐!彩礼、婚房……想想都替我愁得慌呀!
没有儿子,不行,门户就没人支撑;没有女儿,也不行,晚景会孤独凄凉;多一个儿子,还是不好,一辈子都要苦苦奋斗……
这就是我们很多父母生孩子时的考量。既想“养儿防老”,又怕“儿多累娘”;既想要女儿的体贴,又贪图儿子的担当。
所以,我们经常听到父母或他人,语重心长地教育小孩:“看爸爸妈妈养你多不容易,长大了要孝顺爹娘啊!”
所以,我们有一种简单粗暴的调侃:女儿是招商银行,儿子是建设银行。
所以,我们千方百计既要生男孩又要生女孩,所谓“儿女双全”方“好”。
因此我才说,我们大多数的父母,虽不像前文所述那两个“超级大家庭”的父母那么极端,可骨子里对生孩一事的“功利主义”,也并不见得就比他们浅。
而同时,我们中国的父母,几乎是全世界最为辛苦的父母。我们把养育儿女,看得重于一切。很多有了小孩的家庭,衣食住行,生活各方面往往都围着孩子转。我们有一句话叫“再苦不能苦孩子”,吃要叫孩子吃好的,穿要叫孩子穿新的,为了孩子,做父母的可以吃下任何苦,忍受任何委屈。
表面看来,我们是如此爱孩子,爱他们胜过爱自己。
然而,我们中国的亲子关系,状况却并不令人满意。相比于西方那种朋友式的亲子关系,我们中国的孩子,很多人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拧巴的一种状态。
每年,都有很多的孩子,因为和父母发生矛盾,离家出走、寻短见;新闻中也不时曝出,高知海归女砍杀亲母、兄弟姐妹几人都不愿赡养老父,这样令人痛心的案例。
我们千辛万苦养大的孩子,却成了自己最大的敌人!为什么会这样?撇去特殊外因,当然多是教养方式问题。但我以为,教养方式之所以出问题,追根溯源,其实还是我们在决定生育子女时所持的那种“功利主义”目的,早已于暗中埋下祸端。
纪伯伦有一首诗特别好:《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
也就是说,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不是隶属于父母存在的。
可如果这样说,我们中国的父母,多半会跟你急。他们觉得,孩子就是“我的”孩子,我生他养他,他就是要承载我的意愿,延续我的生命。
“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容易吗现在你长大了翅膀硬了就这样对你老子!”“学习成绩差成这样,我们的脸都被你丢尽了!”“含辛茹苦把你养了二十多年,却找了这样一个男朋友,你爹你妈以后还能不能出门见人了?”
这样的桥段,是不是特别熟悉?
它们每天都无数次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
但孩子本身自带对于生命独立的渴求,对于生活自由的向往。所以,当他们逐渐长大,慢慢有了足以抗衡父母的力量,爆发冲突乃至酿成决裂,就成为一种必然。
所以,当你头疼于亲子关系的糟糕,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孝顺不懂感恩,不争气为你丢脸时,你有没有反思过,自己对孩子的爱,是否纯粹,是否如你自己一直以为的那样高级?
一方面让孩子的出生就沾满父母“功利主义”的“蝇子屎”,另一方面又口口声声称自己是最爱孩子的,做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如果当初出生与否可以由自己选择,面对父母如此的利欲熏心、机巧矛盾,我想,很多的孩子,会选择宁愿不出生吧。
所以,我希望越来越多的父母,在决定生育自己的小孩时,能慎重地考虑一下:我究竟,是出于什么想法,要让他出生?而在养育小孩的过程中,也能不时反省反省:我爱孩子的方式,高级吗?
而答案,我也期待真的是:我的爱,经得起推敲。因为我生他养他,就只是为了见证一个生命出生和成长的喜悦;为了付出和欣赏。
让我们再次细细体味纪伯伦的这首诗——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让我们都努力,快乐地做无比稳定的弓,好让如箭的儿女,飞翔得更快更远。
如此,我们的爱方可不负“无私”美名,不惧任何人也不惧于命运,质疑它的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