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笔记:王阳明《传习录》(159)

【晨读笔记:王阳明《传习录》(159)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答欧阳崇一书【2】

【原文】

来书云:“师云:‘《系》言何思何虑,是言所思所虑只是天理,更无别思别虑耳,非谓无思无虑也。心之本体即是天理,有何可思虑得?学者用功,虽千思万虑,只是要复他本体,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来。若安排思索,便是自私用智矣。’学者之蔽,大率非沈空守寂,则安排思索。德辛壬之岁,著前一病,近又著后一病。但思索亦是良知发用,并与私意安排者何所取别?恐认贼作子,惑而不知也。”

“思曰睿,睿作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思其可少乎?沈空守寂,与安排思索,正是自私用智,其为丧失良知一也。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良知发用之思,自然明白简易,良知亦自能知得。若是私意安排之思,自是纷纭劳扰,良知亦自会分别得。盖思之是非邪正,良知无有不自知者。所以认贼作子,正为致知之学不明,不知在良知上体认之耳。

[注释]

①思曰睿,睿作圣:意为思维要深远通达,深远通达就可以达到圣人之境。语出《尚书·洪范》:“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乂,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

②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语出《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意为心的功能是思虑,人由思虑能体认天道和人性,不思虑则难以认识天理。

[译文]

先生说:“《易经·系辞下》孔子注中所说的 何思何虑,是说所思所虑只有天理,再没有别的思虑了,并非说无思无虑。心的本体就是天理,有什么可思可虑的?学者下工夫,虽千思万虑,但目的只是要恢复心的本体,不是以私意来安排、思索出天理来的。如果刻意安排思索就是自私用智。 ”学者的弊病,大多不是空守沉寂,就是私意揣度刻意安排思索。我在辛已到壬午年间犯前一个毛病,最近又犯后一个毛病。但是思索也是良知的发挥运用,它和私意揣度刻意安排有什么区别呢?恐怕我认了贼作儿子,还迷惑而不自知呢!”

“思曰睿,睿作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思考怎么少得了呢?空守沉寂与安排思索都属于私欲用智,这也是丧失良知。良知是天理昭然灵觉之所在,因此良知就是天理,思索是良知的发挥运用。如果是良知发挥运用之思,则所思的就是天理。良知发挥运用之思,自然明白简单,良知也自然能认识。如果是私意安排之思,自然思绪万千,纷纭繁扰,但良知也自然能分辨。大凡思索的是非邪正,良知没有不知道的。之所以会出现认贼作子的情况,正是因为致知之学术还没完全明白,不知道应该在良知上体察认知罢了。

[解读]

首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欧阳崇一指出学者的两种弊病,其一是“沉空守寂”,其二是“思索安排”。在《菜根谭》中,有不少儆戒学者在这两方面注意的佳句,现在摘录一则:身不宜忙,而忙于闲暇之时,亦可儆惕惰气;心不可放,而放于收摄之后,亦可鼓畅天机。身忙,人心易乱,此时容易坠入崇一这里说的“思索安排”的弊病,所以说“不宜忙”是为了避免此病;闲暇,心易静极无聊,此时容易坠入崇一这里说的“沈空守寂”之弊,此病让人易生惰怠之心,所以在闲暇之时主动找些“循理”之事做,正是为了避免此病。后面说的“心不可放,而放于收摄之后,亦可鼓畅天机。”意思和前半句类似,大家自己往里套就行。

王阳明首先引用《尚书》和《孟子》 的话, 说明人的“思” 是必要的。《尚书》讲:“思曰睿,睿作圣。”通过不断的思考可以成就智慧,而有智慧的人能够成为圣人。《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心的功能就是思考,思考就能有所得。思虑难道能少吗?

既然思考是必要的,关键是如何思考。王阳明指出枯守空寂与安排思索,都是“自私用智”,在丧失良知这一点上,是一样的。良知是天理的昭明灵觉之处,所以良知就是天理,思考就是良知的作用。如果是良知发挥运用之思,则所思的就是天理。

这封信讨论的问题,非常紧要!切中了我们很多人的毛病。

首先提一个目标,就是砍掉我们80%的思考,因为我们80%的思考,都是私意安排,都是任智用私,都是任其私智,都是无效的思考,添乱的思考,犯病的思考。要时刻给自己的思考做5S——整顿、整理、清扫、清洁、习惯——只留下良知的思考。

怎么理解良知的思考,和私意安排,任智用私,任其私智的思考呢?华杉先生举例说明很形象,故摘录如下:

我们想象一个场景,公司里的一个提案会。一个同事做提案,然后大家讨论。

提案是提什么?是提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讨论是讨论什么?这区别就来了。

按理说,我们开这个会,目标是讨论我们要解决的某个问题,其中一个同事提了一个解决方案,我们带着自己的思考,一起来讨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绝大多数的会议不是这样开的,提案之后,讨论的标的变成了不是要解决的问题,而是那个提案本身。大家不是把自己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考贡献出来,而是来评判那个提案,来给这个提案打分。

如果大家发言所说的,都是自己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考,这就是良知良能发挥作用。

如果大家发言所说的,都是对别人方案的评价,这就是“私意安排”,刻意安排了一个提案来讨论。

“私意安排”之后,就开始“任智用私”,相当多的人发言,是完全不负责任,就在别人的方案上找问题,挑毛病,显示自己的聪明博学,他对问题如何解决,根本不关心,因为这不是他的责任,是提案者和决策者的责任。

相互有不同意见之后,讨论就更加偏离解决问题的良知,而是各自维护自己的面子和地位。整个会议,就进入丧尽天良的状态,良知不见了。

把时间推到会议之前,那个做方案的人,他的方案,是不是良知发用呢?

如果他心中无私,不在乎毁誉得失,一心只想这问题应该怎么解决,那么他的良知良能,就能发挥出来。如果他心里想着怎么让这方案能通过,这已经有私意介入,他就是私意安排的刻意思索了。那他的方案一定有毛病。方案本来就来路不正,提案会议上的讨论意见,他也希望能委曲求全,勉力妥协,能把这事继续推进下去。他的“推进”下去,就是继续扭曲下去而已,也是任智用私,机关算尽,最后落得一地鸡毛。

问一问自己,做了多少丧尽天良的方案,开了多少丧尽天良的会议,有多少私意安排、任智用私、任其私智的毛病,赶快回到良知良能的道路上来!良知大道,是何等光明,何等洒脱简易,谁用谁知道!

良知的方案和开会原则:

方案不被通过,不问客户,只问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诉你,客户的意见有价值,就吸收。良知告诉你,客户不懂,就不要迎合客户修改。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转身就走,不要耽误客户找别的合作伙伴。

开会讨论别人的工作成果呢,只帮忙,不添乱。只贡献自己的解决方案,不挑别人的毛病。

你可能感兴趣的:(【晨读笔记:王阳明《传习录》(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