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电影铺子 → 主页右上角 → 设为星标
★
从年初开始,疫情肆虐,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电影院都接连陷入沉寂。
片场清空,剧组停工,新片撤档。
影迷们手里想看的片单列了一大串,却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看到。
但此时此刻,比影迷们更心焦电影何时能重回生活的,还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在每一部电影的幕后,为了自己的热爱而默默工作。
今天铺子推荐的这部新片,就要带大家认识一下这些人,和他们正在做的事——
《我在中国做电影》
在关注一部电影时,观众往往会将注意重心放在导演、编剧和演员的身上,却很少会关注到幕后的其他制作人员。
但实际上,这些常常被人忽视的幕后制作团队,才是将一个想法,填充成一部电影的主力军。
而这部迷你五集电影人物纪实节目:《我在中国做电影》,将首次将镜头聚焦于一群中国电影的幕后工作者。
通过七位优秀电影人,我们将了解到幕后工作的神奇、坚持,和令人着迷之处。
01
光影统领者
观众在观看一部电影时,最直接接触到的,便是电影的画面。
镜头是平稳还是晃动,光影是梦幻还是写实,色调是明艳还是朴素。
对摄影师曹郁来说,电影的质感,是摄影中最先要处理的。
比如2004年的剧情片《可可西里》。
整部电影在摄影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自然环境的描绘。
而对于自然环境,首先必须是要在自然光效下的真实、震撼。
相对于《可可西里》的真实性,《妖猫传》的光影,就更不真实了些。
因为《妖猫传》整个故事的表述就很主观,所以影片中的场景总是会显得非常梦幻。
而对杨贵妃这样一个承载着盛唐气象的角色,光影的表现就要下更大的功夫。
灯笼温柔的散光,几十支蜡烛跃动的光,LED灯带现代光泽的光,还有dedolight在眼睛中投下的小小的光斑。
四重光的叠加,再组合着电子调光台的调节,最终才组成了杨贵妃惊鸿一见的百媚生。
《南京!南京!》的打光,就相对传统,没有这么多的光源调整。
大部分的摄影中使用的都是单一的光源,比如刘烨和角川的好多场人物近景。
单光源的光,天然就会给人物多加一份雕塑感,使人物看上去特别有力量。
光影的运用,摄影的运镜。
摄影师们的匠心,就在于银幕前观众们情感上的视觉冲击。
02
声音魔法师
在声音指导赵楠看来,人的五感里,声音的接受虽然相对被动,却也是永远逃不开的。
24小时,人无时不刻的接受着声音的信息传递。
风声、雨声、说话声、敲打键盘的声音,这些声音运用在影视中,便是除画面之外的第二大重要元素。
除了信息的传递,声音对人影响最深的,还是生理性的反应。
比如怪兽的吼叫声往往能够使人产生生理性的害怕。
其中的原因,在于这种声音中有很大一部分次低频在里边。
而次低频,则是让人最不舒服的一个频率。
和人类大脑对声音的捕捉和过滤相同,影片的拟声制作也是一种焦点化、选择性的。
最典型的,比如《催眠大师》中的声效制作。
玻璃球滚过木质地板的声音、额头冒汗的声音、窗外虫鸣的声音......
拟声师刻意的将声音打破重组,放大缩小,以达到影片所目标的心理效果。
拟音师作为一个相对小众的职业,常常会遭到一些误解。
很多人认为,这一行想要做的好,主要得靠素材多。
但实际上,声音的调配,首先靠的是想象力。
拿到一条视频,声音工作者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看着这个无声的画面去想象声音。
然后要在脑子里反映出五六种声音,形成一个思维的创作过程后,再实际上操作。
整体的,比如每个城市都会有的特定的声音:
重庆的游轮声、老上海弄堂里自行车铃声、北京的鸽哨......
细微的,比如割喉的声音、踩水的声音、落地的声音。
细到什么程度?
为了一条下雨的声轨,赵楠一点也不夸张的把全世界素材库的雨全买了下来。
除此之外,只要屋外在下雨,她也会拿着器材出去录。
轰鸣雷雨、瓢泼大雨、淅沥小雨、存了大概有五六十轨。
所有的物理动作行为制造出的声音拆解到最细,然后拼接起来,才能还原它最真实的东西。
她们的工作,在于即使你闭着眼,也能准确感受到影片的情绪。
03
美术造梦者
《卧虎藏龙》,绝对是中国风电影在国外成功出圈的一大名牌。
而这离不开一个人的工作,他就是叶锦添。
叶锦添是当代电影美术的著名艺术家,拿过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
自《英雄本色》起,他接连合作吴宇森、李安、陈凯歌、关锦鹏等著名导演,参与了多部电影的美术制作。
《赤壁》、《夜宴》、《无极》......这些电影背后都有叶锦添和他对东方美学的理解和阐释。
叶锦添对美术指导的理解,就是“另外一个导演”。
他的工作范围,包括布景、包括服装、包括道具、包括造型。
一只茶壶、一件耗费了大半年打籽绣做出来的服装、一个仿制商朝的小桌几......
在叶锦添看来,他们可以说是控制着整个视觉语言,而他们所做出来的效果,则是最直接和观众视觉产生关联的。
“每一件道具,每一件服装都有正路跟歪路。歪路就是,当一个角色不是那么精彩的时候,你的道具要帮他,你的服装要帮他。”
靠着这些附加的元素,演员、角色、电影才能够互相成就。
而现在的很多历史剧,往往都是一个相同不变的模式,再公式化的套入剧情元素,很少能再看到拍《卧虎藏龙》、《胭脂扣》时的那种感觉。
04
视觉造梦人
中国电影产业各个环节中,特效向来是费力不讨好的。
在很多导演或者制片人来看,特效只是需要几个人在电脑前敲敲打打。
在观众看来,被全网嘲的“五毛特效”实在不值得花费人力物力。
但实际上,做特效,却是一个高成本、大投入的工作。
工作用的场地房租、几百号员工的工资、正版的软件服务费、价格高昂的电脑设备费用和每月几万元的电费支出都是特效工作必不可少的支出。
而且就工作内容来说,视效工作也是个很综合的工作属性。
它的工作内容不单单是画面创作,管理、技术、对画面的理解和对电影的认知也是视效工作者们需要考虑到的部分。
而且相比美国从传统特效开始扎实发展起来的特效技术,中国的如今的特效可以说是有断层的。
虽说目前国内在场景制作、硬体类角色、破损和正常的物理特效基本上是可以接近好莱坞的,
但在虚拟人物、高端生物和写实级别的生物表情方面,比如灭霸、阿丽塔的制作,还是距好莱坞一线标准相差甚远。
要说近几年国内特效做得最好的电影,就不得不提一下《流浪地球》了。
在流浪地球的特效制作方面,无论是团队、导演还是资方都顶着很大的压力。
甚至每次开会讨论的时候,导演第一件事不是确认制作,而是先给特效团队做思想工作。
往小了说,《流浪地球》只是一部电影的特效制作。
往大了说,他们要做的是一个国产科幻类型片的典范出来。
所以《流浪地球》如果夭折了,中国科幻电影想再往前走一步的时间,就有可能再往后推很多年。
《流浪地球》的制作压力大,难度大,光是一个五十秒的长镜头,就反反复复调整了五十多版。
但为了最终制作成片的效果足够真实,足够震撼,团队成员们仍然抓住每一点细节,精益求精。
所以《流浪地球》上映后46亿的票房,一点也不夸张。
05
幕后出演者
现在很多粗制滥造的国产剧,完全可以抛弃掉画面,当广播剧的来听。
靠的,就是一群完全不出镜的演员的演绎。
配音演员。
阿杰作为目前国内非常有人气的配音演员之一,对他的职业有这着一番深刻的见解。
在他看来,一个演员不一定懂得配音,但一个好的配音演员却一定是懂表演的。
比起镜头前的表演,配音演员的工作,可以说是单调了许多。
他们的工作环境,非常固定且简单,就是一个什么也没有的录音棚。
没有恢弘的场景,没有投入的对手,没有辅助的道具。
他们做的最多的,就是发挥想象力,尽可能的通过自己的声音表演,贴合情景。
同样,配音的工作流程,也相对单调很多。
在国内,配音演员基本上是当天到了录音棚,才能得知自己要配的角色。
他们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的看、理解角色的资料、人设、性格,并且能调试出最合适的声线和感情。
而在正式配音过程中,他们用作画面参考的,也不是动画组已经做好了的成片,而是要完全看着分镜一边想象,一边配音。
而在配译制片的时候,可能就会更加辛苦。
往往一两天的时间,就要完成一部译制片的配音工作,每天最长工作时间甚至可达14个小时。
现在很多人对于配音这一份工作的了解,往往在于他能够“变声”。
就比如之前某音上很火的变声小视频:萝莉音、少女音、正太音、少御音、御姐音......等等。
但实际上,配音工作中更重要的,其实是配音演员对角色内心的演绎。
而最终能让观众信服了,声音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和画面别无二致,那这个配音才算是成功。
影片内容介绍到这里。
中国的电影行业发展到现在,在很多方面,都得出了一些优异的成果,
但同时,也都存在着无法忽视的缺陷和不足之处。
我们常常批评中国电影有种种不妥,但实际中国电影究竟发展如何,电影制作的局内人有着哪些困境,我们作为局外人很难理解。
所以这部纪录片的播出,就显得恰到好处。
虽然它的内容并没能非常深入的探讨行业问题,让人觉得有些浅尝辄止。
但对普通电影爱好者来说,这点浅尝已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原来光影与情感紧密相连,原来一个小小的道具也充满着意义,原来一种特殊的声音就能勾起观众的情绪.......
铺子相信,看过此片的你们,会在电影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电影铺子
微信 |movpuzi
电影大餐、生活甜点,荤素搭配,常吃不累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