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有其商业逻辑

作者 刘润

概念:对赌基金

061|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有其商业逻辑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是一个不怎么爱运动的宅男。除了偶尔去去南极、去去北极,攀登一下乞力马扎罗。在国内,我基本宅在家里,出差也很少出酒店。但是我知道,运动确实是很重要的。所以,我逼着自己有空就去打球。但真是坚持不下来。于是,我就拉了三五好友一起去。但还是坚持不下来。很痛苦,这可怎么办呢?

还好,我们是研究商业的。每一件事情背后,不是都有商业逻辑吗?我们可以用商业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啊。

商业的武器库一打开,里面琳琅满目。用什么兵器呢?

就用第2期讲的“沉没成本”,第4期讲的“损失规避”,第17期讲的“适应性偏见”,和第24期讲的“激励相容”吧。挑出这4件兵器,于是,我设计了一只“对赌基金”。

我和5、6个朋友约定好,每人先交1000元钱,放入一个奖金池。然后大家每周六都去练球,只要去了,就可以从“对赌基金”里领取100元的“签到奖金”。这个规则很简单。理论上,只要每个人坚持每次去,10次之后,大家都会把自己的钱拿回来。但是呢,如果有一次,只要有一个人没去,一直去的人,超过10次之后,就可以拿别人的钱了。

“对赌基金”的四个兵器:

第一,它用了“沉没成本”。当我们每人掏出1000元钱后,我们都付出了一笔沉没成本。如果不去,你会想“钱都给了,不去就等于浪费了啊”。这就给每次“去和不去”的决策,造成了正向的激励。
第二,它用了“损失规避”。如果我们有个土豪朋友说,都别掏了,我出所有的钱,你们来了就有奖金。这有用吗?这个的激励作用一定不如自己掏了钱,再拿回去来得大。因为损失100元的心疼,大于得到100元的快乐。
第三,它用了“适应性偏见”。还记得我们说过持续的满足来自于“对比幸福感”吗?什么,你总是缺席,到现在还没有拿回自己的钱?我每次都来,现在都开始拿你们的钱了。哈哈哈。这种幸福感的激励,会在损失回收后,持续激励运动激情。
第四,它用了“激励相容”。如果把金钱的激励当作私利,把身体的健康当成是公利的话。这套激励制度,个人越想赚钱,身体就会越好。对利益的追求,和对身体的健康,完全激励相容。

运用:商业世界中的玩法

2013年,我设计了这套运动对赌逻辑后,就想,这套随便设计出来的逻辑,有没有可能用在真正的商业项目里呢?于是我把这个方法,告诉了我周围一些做运动的创业者。他们也开始把这个逻辑,用在自己的产品里。

后来,我关注到微信里也出现了一种类似的玩法,叫做“不跑就出局”。

它的规则也很有趣:

第一,在“不跑就出局”的微信平台,加入或创建一个跑班,每人拿出一笔钱作为跑步契约金;

第二,使用跑步App记录跑步数据,依据班级要求完成作业,提交至“不跑就出局”微信公众号,按照提示完成打卡;

第三,少跑几天则扣除几天的契约金,纳入跑班奖金池;

第四,一周结束后,每人剩余契约金全部归还,成功坚持下来的跑友平分跑班奖金池。

是不是和我一年前设计的“对赌基金”有点像?

这个活动,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截止2016年7月,参加“不跑就出局”跑步计划的,已经近10万人。这个计划的创始人因此拿到联想乐基金200万元投资。俞敏洪的洪泰加速器也跟投了100万元。

小结:熟读兵法、举手投足皆兵法

“运动对赌”不是“举个例子”,而是一件真事。这个规则得到我的朋友们的一致赞同。大家纷纷掏钱,我们真的实行了一段时间。在那段时间,大家去锻炼的积极性明显增加。我们的热情大增,运动也变得不再枯燥无味。

所以,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有其商业逻辑。你熟读兵法,就会举手投足皆兵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061|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有其商业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