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决策第一号:ENNweekly(长按可复制)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邬静娜
无论是A股还是港股,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很明显的比较优势,“性价比更好”。在见证了美股两周内四次熔断之后,这届投资人又见证了新历史:美股近期又创造了历史性的反弹。
3月24日,道琼斯指数上涨11.37%,不仅反弹,还创下1933年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即使在美股历史上,这个涨幅也能排到第五。此后,全球主要市场集体走高,到27日,这波行情已经持续了三天。
不过,就在市场开始期待全球股市就此反弹时,这波行情在27日暂停了,投资环境仍迷雾重重。
没人能准确预判市场走向,有一点投资者应该看到,带动这轮波动的主要力量是美国的一系列救市策略,包括2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和美联储的无限量量化宽松(QE),而不是基于对经济前景的预判。
FXTM富拓首席市场策略师侯赛因·赛义德说,在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和公司盈利损失有清晰评估之前,很难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
很大概率全球范围内的市场波动还将持续,即使比较乐观的判断也认为,这种情况,可能要持续到6月份。这时候入场未必不可以,但前提是要能忍受波动带来的“不愉快”。
政策市,而不是业绩市
跌跌不休大半个月之后,全球市场终于迎来一次反攻。美联储的新政,是推动上涨的最后一根稻草。
3月23日,美联储宣布了一系列新拟定的救市措施。对此,市场的评价是“史上最激进的货币宽松措施之一”,仅这一周,美联储就计划向市场注入6250亿美元,超过2012年的“二次量化宽松”计划。
这些政策,相当于美联储给了投资者一个承诺,美元要多少就会有多少。它缓解了市场对美元流动性的焦虑。
之前,由于投资者集体性抛售各类资产、换回美元,不仅导致市场持续下行,也使得市场上的美元不够用了。
这又催生了新一轮恐慌带来的抛售。为此,市场巨头类似贝莱德、先锋领航等甚至一度提高了旗下产品的赎回费率。
海投金融CEO王金龙说,这是一场“流动性踩踏”。为了扭转局面,全球主要国家此前应做了诸多努力,比如英国将利率调到零、欧洲大陆则已经进入负利率时代,美联储此前已经两次紧急降息共计150个点,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但诸多努力没能挽救持续抽风的金融市场。这迫使各国政府“采取一切可行措施”,维持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也因此,这轮反弹也被认为是非理性的。美股对此实际上也有反映。3月23日当天美股其实并不买账,三大指数开盘后迅速走低,只有纳斯达克指数盘中小幅翻红。
要看清不确定与确定性
“股票、高收益债券的投资者需要看到更加清晰的经济增长路线。”景顺投资分析认为,已有的刺激政策只能起到短期缓解作用。
事实很快证明了这一点。尽管3月27日美国国会批准了经济刺激法案,总额也上涨到2.2万亿美元,但美股仍然下跌,欧洲主要市场也走出同一步调。
市场之外的利空消息是,现阶段不仅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无法判断,连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何时能见顶也仍是未知数。
美国的情况尤其不乐观,截止到3月27日上午6时,美国确诊新冠肺炎超过8万人,成为全球病例数最多的国家。对于这个全球主要的经济体而言,疫情带来的冲击被认为远超2008年的金融危机。
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都在努力采取各种措施以求恢复信心和经济增长。不过,这些政策能否发挥作用还需要观察。而即使有效,经济的复苏也需要时间。
对于政府的及时干预,市场还是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将为后续经济复苏奠定基础。中国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此前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金融、财政措施,降低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影响,特别是关注民生以及中小企业,防止企业资金链断裂或出现经营困难。
在防治疫情扩散的基础上,国家还鼓励企业加快复工复产,此外更多促进内需、加大基建投资的政策也正在路上。
资本市场上一个普遍共识因此形成:中国可能将率先走出疫情,经济也将因此逐步恢复。
买入还是观望?
市场下一步会怎么走?从巴菲特到国内的基金操盘手,这都是近期最频繁被问到的问题。
遗憾的是,他们的答案都是不知道。“对于短期市场走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我们无法准确预测市场的上涨,也无法准确预测市场的下跌。”国内一位私募投资人说,相对比较确定的一个判断是,不会有全球金融危机,也不会有席卷全球的股灾。
这个时候,“是买入还是观望”成了另一个受关注的话题。不过这个问题也没有统一答案。
在美股短时间内跌去三分之一市值时,就有投资者认为是时候买入了。
橡树资本创始人霍华德·马克斯的理由是,美股此前的最高位也不离谱,因此下跌后的点位就显得很有价值。同样情况下,另一位投资人就认为不够安全,“趋势和波动性都不符合要求。”
不过他们都同意,“现在就花光所有的钱,是不明智的。”
不同的做法背后是不同的风险承受偏好,认清自身的“贪婪和恐惧”远比预测市场可操作。在全球市场剧烈的波动下,有人还愿意火中取栗,也有人愿意就地躺倒。而对其中不同行业、不同公司的投资价值判断,不同风格的投资人也有不同的判断。
反观中国资产,境内外投资人的观点却趋向于一致:无论是A股还是港股,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很明显的比较优势,“性价比更好”。
从长期角度看,投资回报率的胜算是比较大的。尽管今年以来,北上资金已经流出了约280亿。不过这与对中国资产的判断无关,主要原因被认为是“救急、整体风险偏好下降”。外资持续流入长期看还是主基调。
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
总监制:苏会志
监制:程瑛
责任编辑:王婷
任何事宜请后台留言
或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喜欢的朋友请多多分享
长按指纹自动识别二维码即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