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里的牛逼故事

数据里的牛逼故事_第1张图片

同学陈再的饭店生意兴隆,分店开了一家又一家。老同学一伙人在他的饭店聚餐,强迫他公开生意秘籍。他笑,开饭店又不是华山论剑,哪来什么秘籍。可是,他接下来摆到我们面前的一个大本子,在大家看来说是秘籍一点都不夸张。

这是一个大16K的厚厚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字,主要是数据。每一道菜,中午、晚上各被点了多少次;客人对每一道菜的食材、佐料、火候、装盘,甚至器皿有多少人满意,有多少人不满意,不满意的人提出了怎样的建议;每一餐的食客中有多少老人,有多少孩子,有多少上班族,有多少谈生意的,有多少男士,有多少女士;中午和晚上客流量相差多少,男士和女士的比例是多少,不同身份的人消费金额相差多少……这些数据,陈再隔些日子就统计一次,适时调整食材采购、厨师、店堂摆设、服务人员安排等事项。比如,他从这些数据里发现午餐以上班族为主,晚餐则多是家宴或应酬宴,他就在中午和晚上的菜品、价格、服务人员各方面都做出调整;同样是从这些数据里,他发现即便是辣椒的选择,也有很大学问,什么类型的客人喜欢配什么样的辣椒,还有香菜和葱、蒜的点缀也是不同的客人喜欢不一样的做法,众口难调,他就尽量做到因人而异来调;也是从这些数据里,他发现孩子在客人中所占的分量也不轻,他于是设置了儿童菜谱和游乐区,平时和周末这些做法都有不同……

我们啧啧称赞,有了这些数据,他的饭店,分店的数量不断上升是理所当然。

由于工作原因,我要请一位非常有名的高中数学老师给我们公司写一本教辅资料。每年高考数学,这位老师的学生总是普遍高分,平均分数年年夺冠。

他给我拿出一个本子,上面是一个个表格,表格里是一个个数学题目和学生的名字以及每次大小测试时每道题目的正确率与错误率,错误之处又分为多种错误方式,每种错误方式的学生有多少个,还有,经过多少次讲解和训练才能让学生避免这些错误,以及历年高考每种题型出现的几率,得分率、错误率,详解和训练多少次可让学生掌握……这些数据,工工整整,仔仔细细,像一台精密的仪器。他说自己是师专毕业,学历比其他老师都低,为了不比别人差便多用了些功夫。现在,早已没人提起他的师专生身份,大家只记得他带着学生创造了一个接一个高考场上的奇迹。如今,能上他的班,是无数孩子的梦,很多家长千方百计要把孩子送到他这来。他无奈地笑:“其实就是一些数据起了点作用,哪值得这么大张旗鼓。”

老杨是我的前领导,退休前那一两年,工作之余他就每天关注股市,看各大公司的财务报表,看他们长时间的股票走势。可他那时并不买,他跟一些老股民聊天,问他们买了什么股,涨跌情况如何。后来,老杨退休了,除了钓鱼和旅游,他渐渐开始买股票。老杨很快吓到了我们,因为他总是赚。想发财的同事们便登门拜访,一定要老杨传授真经。老杨指着书房里大堆大堆的数据单子说,就是这些数据呀,我每天用放大镜看这些数据,从这些数据里找好股,我做财务工作多年,知道数据最实在。

一位在职场身居高位的前辈跟我说,她这些年能在毫无背景的前提下坐到很多人羡慕的位置,主要拜数据所赐,从上班的第一天起,她就记数据:自己做了多少事,客户满意的有多少,领导肯定了几次,批评了几次,建议了几次;这周比上周进步了几个数据,这月比上月进步了几个数据,这年比上年……这些数据简直让她上瘾,吸引她奔跑着追赶它们。

还有一位做广告策划很成功的朋友告诉我,他的方案和广告词用得最多的就是实实在在的数据,事实证明,这些数据最具说服力,最有执行力。

密密麻麻的数据,像洒落草丛的种子,也像天上闪烁的群星,有人在草丛里捡到了金种子,有人在群星里发现了冥王星。你呢?还以为数据只是手机上的那几个电话号码或工资卡上每月几乎固定不变的微薄数字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据里的牛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