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大臣/首相》系列的局限性

《是,大臣/首相》系列深刻地讽刺和批判了英国政治体制和官僚主义的问题,而且因为官僚主义的共性,其剧在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被誉为是“神剧”,以至于常常可以用来影射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但它也是有局限性的。

《是,大臣/首相》系列的局限性_第1张图片

《是,大臣/首相》系列的创作是英国BBC电台负责的,虽然说英国人自黑起来水平确实天下第一,而“BBC绝不会向政府屈服”,但是一切的一切终究还是有底线的。《是,大臣/首相》系列只是反应了英国的现实,并不敢真正掀了英国君主立宪体制的底。事实上,形成英国政府官僚主义横行的底子,就在于这种王室—政客—公务员的三元体制。在英国,公务员是没有党派属性的,名义上是政策的执行者而非制定者,实际上却因为任何政策都要依靠贯彻落实,导致公务员其实成了利益集团。因此,政策制定是否符合公务员利益集团的利益,公务员集团对政策执行的积极与否,以及是否故意念歪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策的成败。

《是,大臣/首相》系列的局限性_第2张图片

而英国的政客更有意思,他们必须通过选举成为议员,才有资格被任命为大臣甚至首相。如果他们在自己的选区失利,那么他们不仅会被踢出议会,同时也会被踢出政府。这就导致了政客选票至上,唯选民是从的特点。事实上,不管是保守党还是工党,都民粹主义得很。只是工党占的是那些好吃懒做的民粹,而保守党占的是那些“国民希望对外国人越坏越好”的民粹罢了。

《是,大臣/首相》系列的局限性_第3张图片

不同于美国。其实美国总统的形象,更类似于内阁秘书,是美国政府行政机构的负责人。有着很大的行政权力,但是可以跟国会没关系,最高法院也可以不鸟总统。而美国的国家体制显然不同,联邦政府的权限受限,而州政府和城市地方政府才是真正管事的,各州又自有州情在彼,根本无法跟英国的政治剧混为一谈。以至于后来在美版《纸牌屋》的改编过程中,还要营造一个美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角色:一名强势党鞭。

《是,大臣/首相》系列的局限性_第4张图片

更不同于中国,公务员都集中在党的统一领导之下,领导干部都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基层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事实上,按照中国的干部任用和选拔体制,根本就没有政客和公务员之分。“官”和“吏”的分界线十分模糊,基本处于县处级这一层面。所以在中国,政策决策和政策贯彻往往不会有什么冲突问题。当然也有的时候,当国家政策与地方或者部门利益相抵触,以至于出现通过“过度执行”这种念歪经的方式反对政策落实的情况,就与《是,大臣/首相》系列有类似之处了。另外,中国对待官僚主义,有党组织和党的纪律检查两套武器。这两套武器只要用得好,其实是没有什么官僚主义是不能纠正的。

《是,大臣/首相》系列的局限性_第5张图片

《是,大臣/首相》还有个局限性,就是小不列颠。小不列颠现在也就是中国一个省的体量,其社会问题的深度和复杂性都与某些人口和经济大国根本不可相提并论。在这样的一种体量下,英国人民的眼界其实是相当狭隘的。这种狭隘使得观众的理解能力严重限制了创作的活力。比如说大臣S01E02对TPLAC的吐槽,大臣看见的是花英国纳税人的钱给英国工人争取就业岗位,长远看还能绑住一个非洲石油出口国的外交政策,一本万利。而汉弗莱在这一刻却跟那些“中或输”们一样只看见了“撒币”。就是BBC本身的问题。媒体需要讨好观众,而观众根本就不懂那么复杂的国际利益纠葛。

《是,大臣/首相》系列的局限性_第6张图片

因此,拿《是,大臣/首相》来影射讽刺其他国家的情况的时候,就要注意到这样的体制区别。而不是真正被我忽悠成了“半部英剧治天下”。

《是,大臣/首相》系列的局限性_第7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是,大臣/首相》系列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