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学习小感

保研之后,生活进入了自由学习阶段,然而也是这个时候开始认识到自己以及很多人共同的问题。

不会辨别知识。

自己在知识学习上面的碎片化和无序化。

最重要的,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学得很多,但是我们什么都不会。

所以想要谈谈自己的感觉。

不会辨别知识VS知识是什么?

知识,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

知识也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它可以是关于理论的,也可以是关于实践的。在哲学中,关于知识的研究叫做认识论。知识的获取涉及到许多复杂的过程:感觉、交流、推理。知识也可以看成构成人类智慧的最根本的因素。                                                                                             ---百度百科

①人类的认识成果。来自社会实践。其初级形态是经验知识,高级形态是系统科学理论。按其获得方式可区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按其内容可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哲学知识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知识的总体在社会实践的世代延续中不断积累和发展。②有关学术文化的:知识界|知识分子。                                       ---辞海

Knowledge can refer to a theoretical or practical understanding of a subject. It can be implicit (as with practical skill or expertise) or explicit (as with the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a subject); it can be more or less formal or systematic. In philosophy, the study of knowledge is called epsitemology(认识论);                              ---wiki

其实这么多概念,知识本身的概念依然是混乱的。以自然科学为例,最开始是现象观察,猜想假设,提出理论,验证理论,理论形成,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 还多了一个环节,就是理论推翻。三个答案的共同之处是,百度说到,知识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认识世界的结果,辞海中第一条就是这个,wiki里面的表述是a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a subject.这三个都归结到两个字:认识。

可是说到认识,这个问题可就太深了,不然怎么会有认识论这么一个学科呢?从解决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来说,不会辨别知识的本身,就是认识不到是知识。这个问题很奇怪诶,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年,怎么会辨别不出来什么是知识?书上的知识是知识,牛人的经验是知识,微信公众号的推送也是知识。可是这些知识是你需要的吗?既然知识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结果,那么至少知识有两个作用,让我们了解什么,以及让我们可用,也就是兴趣知识和致用知识。兴趣知识当然是广博就好,看有趣的推送,了解不一样的人文风情,科技进展,因为是感兴趣的,新颖的,所以我们多半自然而然就记住了,也会很开心地主动跟朋友们聊天聊到:“诶,我给你说,我最近看到了一个XXXX”。

可是致用知识就不一样了,既然是要用,首先就得判断,你真的需要用吗?以我自己为例,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觉得新媒体很重要,就看了很多,属于本末倒置地去做,自己该看的专业书都还没有看完。可是渐渐地发现几个问题,网上关于新媒体的书籍,大多不是系统而本质的,新媒体公众号的推送也都是一些新媒体运营的案例,看起来觉得哇哦,我又多学了一些案例,可是事实上,不同的案例的共通性,背后的那个脉络,我却没有理解,而这些只能是基于理论才能彻底理解的。任何学科,如果没有经过对事物所处的背景观察加上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理解加上实际案例思考比较运用,那么所谓成功的案例都只会变成投机取巧的昙花一现的巧合。

说到这个问题,就想到很热的转基因问题了。我的专业是生物类,现在转基因的作物研究很多,所以自然是站在我所学习的一方,抛开转基因是否可以吃的问题,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就是,学生物是是基于实验室试验和科学研究的角度得出转基因作物目前安全同时也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形成完全确定的结论(突然想多说一句,这里说的安全不是什么人类吃了转基因作物会断子绝孙,科学家们担心的安全是转基因作物的基因漂移,这个自行百度)。而崔永元则是基于他从小到大的生活经验,觉得食物变不好吃了,很多品种不是原来那个味道了,人们抵抗力下降了,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之所以很不喜欢这个结论,就是因为没有验证,你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得出猜想,对,只是猜想,但是剩下的需要系统的验证和不断的反馈和修正才能得出真正的结论。

所以,我们要认识到,我们所学的可能并不是知识,只是经验或者技巧。

碎片化和无序化的知识VS复习,总结以及输出

碎片化和无序化,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我们摄取了很多,从小到大, 填鸭式地学习了很多,而且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考试,重点,是一个个知识点,没有形成网络,而且哪怕是高校专业课教材,也只是知识点的列出,最多有一些简单的引入,这个感觉之前去交换的时候感觉很明显,因为台湾用的全英文教材,我是学生物的,感觉很明显,生物是实验得出结论的学科,而我们所用的教材对于实验的部分很少,而英文教材,厚厚的一大本,字比我们的课本小。所以可见内容多多少,里面就会对科学家最开始是怎么发现这个现象,做的什么猜想,怎么验证,得出结论,有个很系统的过程,所以知识就形成了一个有序有历史有现在的知识。再加上安排很多课外阅读材料,这样的知识就再次被巩固了。

2,现代网络的碎片化知识传播。各种各样的app内容再强大,都只是碎片化的结论与二手知识,再加上一般阅读这些东西的时候,很少有人是专门作为材料阅读研究的,因此也只是更加碎片化的。个人的感觉是把文章用笔记app的全文剪藏功能收集起来,放到待看里面,然后整段属于自己的阅读时间时看,看完了如果觉得以后还会有用的,放到自己系统分类的笔记本里。这些笔记本必须是根据自己的专业、工作、兴趣分类的, 不断地练习分类,更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且也让自己的学习更加有序化。其次就是输入。我一直觉得人脑很奇妙,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台机器,同样的东西进入不同人的大脑,输出就不一样,怎么最简单的输出,让所有人都听得懂,怎么最专业的输出,作为学术讨论的必须。这些都还要一直一直探索,所以这是一段很长很长的路。

最重要的,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学得很多,但是什么都不会。

最后这一点,我认为是认识层面的事情,因为我就是,自己一直很多很多的输入,可是还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很难调出,哪怕是玩游戏,不同的游戏者,对战术和装备的了解程度都不一样,有的虽然是在玩,但是很了解,只要问就说得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有人玩游戏是浪费时间,有人玩游戏玩出了境界。

这么多年,不断地学习新东西,生怕新的东西不了解,新的知识不懂,然后一直追赶向前。之前复习雅思的时候,某个老师说过一句话,中国学生就是学太多了,可是最基本的都没有用溜。所以学习的老话真的是不假。温故而知新,然后又有多少人会重新拿起过去的书本去温故呢。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现在回想当初高三时老师讲的话,才发现为时晚矣,不过幸好,还可以补起来。居敬持志,循序致精。学习学习的本身也是一种学习,这句话真绕。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识管理学习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