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不常联系的朋友

“微信可以批量管理不常联系的朋友了!”


许多人心心念念的功能总算上线了。不知是“批量管理”终于给懒癌患者以畅快的操作出口,还是“不常联系”这四个扎眼的大字深深地刺痛了社交强迫症的内心:“什么?已经半年没有联系过了吗?”或是两种心理同时作祟,让人控制不住地想要点进去看看:

到底是哪些人,成了我们不常联系的朋友呢?


Hey!不常联系的朋友_第1张图片


管理“不常联系的朋友”的入口有些微妙。在“”-“设置”-“隐私”里,赫然与“通讯录黑名单”同列。曾经我很不理解黑名单这样的设置,它与简单畅快的“删除好友”功能似乎存在冲突:虽然我的名字还存在你的列表里,但我单方面地宣布断绝好友关系,封锁任何信息可能流动的渠道。与稍微友好些的“删除好友”不同(它也许只是你单纯地对一段合作关系的告别),当按下“加入黑名单”时,你更可能是,心中涌动着对这个头像与它说话方式的忿恨与不屑,胸中滚滚的怒气终于在“黑名单”这三个的生死簿一般的字眼里得到了潮水卸闸般的释放,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权威与不容置疑的审判,倒是很好地符合了使用人的心境。但“黑名单”用户似乎构不成真的“隐私”,毕竟被拉黑的人只要稍微摸索沟通的窗户,就会收到冷冰冰的提示和鲜红的感叹号。而当“不常联系的朋友”成了我的“隐私”,就仿佛是在羞于和别人说:你看,我加了这么多好友,其实都只是通讯录的躺尸而已呢!



Hey!不常联系的朋友_第2张图片


不常联系的朋友里提供了三个选项:半年内无单聊无共同小群半年内没有回复过他(她)的朋友圈。作为一个典型的社会人(?)实例,拥有332位联系人的我激动地把三者取了并集,随其一阵故作沉思般的打转加载,竟有79位成员赫然在列。而做单项勾选得到的结果分别为263人(将近80%!),99人,253人。


翻看这份名单,仿佛每个头像和姓名都被贴上了红绿黄的标签,有的一张有的两张有的三张。然而每段故事都不是典型。这份名单里,有过年在饭桌上听说你在大城市混就斜眼睥睨笑着扫了二维码的邻家大哥,也有刚毕业时听说你保送了研究生就四处打听微信号来忐忑寻求经验的同系师妹;有大学时一起厮混天天给你答到的同寝室友,最后一条消息是“给我带份鱼香肉丝盖饭”,也有上份实习里一起工作一起吃午饭的同组同事,划开聊天记录满屏红艳艳的红包;有即使根本不会有交集但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理由不加的高中同学,也有你处心积虑制造偶然装作随意从学校大群里拎出的隔壁班女神;有接了份健身房传单填了个资料就一定要加你的销售小哥,也有入学以后就再也不会主动管你死活的研究生导师;有分手以后总也舍不得删聊天记录的前女友,也有说着明年过年再出来聚的好兄弟;还有更多莫名其妙的名字你甚至根本想不起这是谁,为什么成为你的“朋友”这么庄重的身份。



Hey!不常联系的朋友_第3张图片


这份名单仿佛淌成一条不疾不徐的河流。随着手指滑动,每个或猫或狗或卡通的头像排成一列列井然有序的彩色鹅卵石,每串陌生熟悉的名字像极了一朵朵破碎的浪花,提醒着你与他们的分道扬镳和渐行渐远。这是一个非常矫情的设定,明明半年是一个很短的期限,明明你们的交集不仅仅局限在一个个没有意义的小群里,明明你本来就懒得给朋友圈点赞,但只要贴上了标签纸,那就有着95%的概率意味着:再接下来的半年,九个月,一年,三年,再十年,他将一直躺在你“不常联系的朋友”名单里,落满灰尘。


下一步呢,全选,删除?除了销售小哥和2017年还在用非主流头像用户名的陌生人,这些“不常联系的朋友”,他们早已经像生根发芽一样稳稳地扎在了通讯录列表里,按照首字母排排站好,不用阳光雨露也安份又固执地守好自己的领土。而那些半年内有过联络、有共同的小群、朋友圈点赞评论的活跃好友们,也会随着时间渐渐领好自己的号码牌立正站好。


但我始终相信“朋友如水”这样的定义。并不局限于君子般清澈的交谈,而且是流动的,回转的,坚韧的。人生就像一叶小船,生活需要不断前进,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社团、实习、工作,你总是在不断地认识一群人,与一群人相处,挥手告别一群人,再匆匆融入一群人。但总有一些人会沉淀下来,他们像你在船上精心打磨又不慎丢失的剑一样,变成船沿上深深浅浅的刻痕被永远地铭记下来。



Hey!不常联系的朋友_第4张图片


也许几年之后的一天,会有一个熟悉的名字,顶着点进大图才能看出是张虐狗合影的头像,在你为生活操心劳累的时候,发来新消息,写着:

“Hey,不常联系的朋友,你还好吗?”




“下星期六我结婚,地点花园大酒店,你一定要来哦!”



End.



微信公众号:脊椎植物

你可能感兴趣的:(Hey!不常联系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