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这场战争持续了九个月,有袁绍挑起但最后也是袁绍失败,也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这也是本书中第一次以少胜多的一次战争。
一、起因
官渡之战起于曹操封了孙权为将军,袁绍得知曹操与孙权结盟后大怒,随着曹操和袁绍兵力渐渐壮大,他们两个都开始互看不爽,于是袁绍召集了七十万人马,打算进军曹操,袁绍谋士审配、郭图都支持袁绍发起这场战争,但沮授和田丰却不同意,可是袁绍执意要和曹操斗下去,就发起了官渡之战。
一开始,袁绍处于非常有利的情况,他的七十万人马,对曹操的期望,就有很大的优势,加上粮食从充足和地理上的优势,但田丰和沮授并不同意他去攻打曹操,认为按兵不动是最好,但他就是不听,虽然相对的曹操七万人马,粮食将尽,地理上也处于劣势,看上去就比较弱,袁绍要攻打操并夺许昌的消息被知道后,曹操的部下,大多都认为袁绍的军队强大,打不过,曹操在一开始也很犹豫,但开战后,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想出了很多计划。
二、经过
袁绍在第一战就击败了曹操,双方有对持了数月,袁绍搭起了箭塔,是曹操攻不进,但这时,刘晔提出了可以抛石的霹雳车,于是曹操做出了这种可以抛石的工具,并烧毁了袁绍千辆的粮车。
期间,曹兵却因为粮草不足,一度于回许昌,但荀彧却认为,曹兵本就弱,此时退兵必会让少有机可乘,反而袁绍轻敌,加上内部不和、军心涣散,这时候绝对不能回去,曹操听取了他的意见,轻兵去打白马,杀了颜良。
刚好这时袁绍又要派兵运粮,运往乌巢,这时应曹操粮食不足,许攸提议让袁绍去攻打许都,但袁绍不听,非要去打曹操的营地,所以许攸久去投奔了曹操,出主意让曹操带人去乌巢,张郃知道后让人去救乌巢,但郭图认为要去攻打曹营,于是导致张郃反水,袁绍让少数人去救乌巢,留下许多兵去打曹营。
二、结局
发现根本打不了,再让人去救乌巢时,曹军就趁这会儿把袁军一网打尽,并且烧毁了所有的粮草,官渡之战就这样以曹军胜利结束,时长九个月。
官渡之战,是成超比例更加雄厚的一次关键性的战争,这次战役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的三个人分别是,刘晔、荀彧、许攸。
1、在袁绍搭起了箭塔,连日向曹军射箭时,曹操属于弱势,曹兵军心动摇,但刘晔却在此时献上了霹雳车之计,破了朝袁绍的箭塔。
2、曹操在黎阳时,因粮食不足,将士们也都想回许昌,但荀彧却认为可以轻兵袭白马,摛了颜良,大破袁军。
3、袁绍不会用人,军心涣散,谋士许攸一气之下,投奔了曹操,献计进攻乌巢,烧光他们的粮草,将袁绍一举击败。
事实证明了,在一场战争中,采取了有用的计谋是非常重要的,从这点上曹操占很大的优势。
曹操
曹操的胜利就胜在用人之上,他比袁绍会用人,有智谋,除此之外曹操在人数,地形等各种方面都并无优势,但光凭这一点就能使他一举击败军心涣散的袁军。他在遇到什么事情时总会采用比较明智的选择,而不是像袁绍固执己见,九因为他的惜才,善于用人,让刘晔、荀彧这样的谋士都愿意跟着他,更何况到了最后连地方阵营的许攸都因为袁绍的不会用人而奔他,曹军最不同于袁军的就是统帅,曹操能够聚人心,而袁绍却不行。
袁绍
在一开始,袁绍占据了所有有利的形式,却唯独输在他不用良才,不纳良谋上,他手下本有许多有本里的谋士、勇将,但他就是不用,丰田、沮授这样有谋略的谋士,不是被贬,就是获罪,还有张郃、高览,这些人都有才却不被重用,就是袁绍不下越来越少的原因,他的这些谋士、勇将,一个个被他遗、弃走掉,而让许攸走掉这是他做得最不明智的选择,因为他没有走掉而是直接投奔了曹操,导致了他的失败。还有就是他的轻敌,从一开始田丰就让他不要轻易出兵,但他就是不听,觉得自己已经占据一个非常有利的形式,为什么不可以出兵,但他就是不知道因为自己的多疑、轻敌,使他输掉了这场战争。
最后
其实我觉得袁绍的失败也并不是注定好的,他的胜算绝对要比曹操大得多,曹操也在一开始犹豫过,因为粮食快没了,人数上也不占优势,双方的差距实在太大了,但是开战后,他立马就发现了袁绍各方面的不足,虽然在一开始他没有胜过,但只要可以坚持,胜算就会很大我想当时的曹操大概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才听了荀彧的留了下来。
曹操虽然有很多不好的评价,但是从各个角度来看,我还是很喜欢这个角色的,一场战争中,统帅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他有权选择某事的计谋用还是不用,战争里全靠统帅指挥,曹操就是个非常好的统帅,他知道如何用人,加上他自己也并非像袁绍一样有勇无谋,但是袁绍作为统帅可以说是非常失败了,不仅像前面说的他有勇无谋,打还不那两句,说白了就是他不聪明,还不让别人的聪明发挥出来。不仅像前面说的他有勇无谋,打还不那两句,说白了就是他不聪明,还不让别人的聪明发挥出来。
总的来说,官渡之战让曹操拥有了更多的兵力,也促进了他之后的发展,对历史的影响还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