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老师的《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1)
掩卷而评
要想了解现代社会,一半要了解财经;要了解未来社会,一半要了解互联网。
1,这是个丛林法则和道德法则交替互换螺旋式上升的时代;
2,任何成功和失败都是有原因的,但失败比成功更容易学习,所以不要妄想从这里汲取经验,只能寻找见识;
3,还是有些仓促,应该写三十年的传。
4、有的地方写得很好,有的地方像软文。虽然后者并不多。总起来说,是值得一读的书。
一、不可复制的时代,可复制的目光
1、“这一代人,一个个像悬崖边的孩子。在青春的荒原上,他们忽然看见了光。他们猛力奔跑,触足之地,或陷泥泞,或长青草,惊心动魄间,天地舒展成一个以自由命名的花园,大河山川,各自生成。时间是玫瑰,他们是玫瑰上的刺。”
我很喜欢这本书开头的话,虽然我不认为最后一句话的比喻恰当。它生动诠释了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活力,虽然有时会精神分裂,有时会狂喜狂怒,但是确实带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
2、“多年前的马化腾一定不会料到,自己能有机会在校园北面建一座39层高的腾讯大厦,从位于顶层的办公室可以日日俯瞰校园,追忆已经逝去的青春。”
很像励志鸡汤文的开头吧。是不是有一幅穷学生逆袭成高富帅的镜头感?这个场景可能会吸引很多信奉成功学的人。不过,这本书不会给创业者以路线图。
看看它最凝缩的经历。
3、“腾讯对ICQ的模仿建立在微创新的基础上。它把信息留存从客户端转移到服务器端,从而适应了当时中国的上网环境,还先后发明了断点传输、群聊、截图等新颖的功能。”
“它富有创意地推出了‘会员服务’、虚拟道具出售、Q币等服务型创新,从而使得QQ由一款没有温度的即时通信工具逐渐转型为一个‘类熟人’的网络社交平台。”
现在,腾讯有成千上万的产品,从小帆板成长为一艘巨轮。但我感到,这两句话是源头,是关键,也是核心。第一句告诉我们,一定要适应中国的实际情况,要有不断的微创新。第二句告诉我们,产品要有温度,要关怀人,与人的情感共鸣。注意,不是情怀,是温度。这个年头,情怀是可以骗人的,但温度不会。如果像恋爱一样爱上了一个产品,这个产品必然会火。
4、“中国互联网发生过三次‘圈地运动’。第一次是在1999年前后,以新闻门户为基本业态,出现了新浪、搜狐和网易“三巨头”。2007年之后,出现了以应用平台为基本业态的大洗牌,门户们陷入“模式困境”,出现了成长乏力的态势,而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则分别从搜索、电子商务和即时通信工具三个方向出发,到2010年前后完成了反向超越,成为‘新三巨头’,它们被合称为BAT。而从2012年开始,智能手机异军突起,互联网的用户重心从电脑端向移动端快速平移,由此发生了第三次‘圈地运动’
“很快,所有竞争者都转入新的移动互联网战场。一个新的时代拉开了帷幕。在一开始,新浪微博一骑绝尘,貌似获得了‘改变一切’的反超式机遇,然而,因为张小龙团队的意外出现,马化腾非常幸运地实现了绝地逆转。”
“2003年,中美互联网出现了历史性的大分流。在后来的两年多时间里,本土公司在门户、搜索、电子商务、邮箱服务、网络游戏以及即时通信等几乎所有领域里“完胜”全部国际公司,一个截然不同的、中国式的互联网世界日渐露出了自己的轮廓。”
因为有微信,所以微博的战争已经结束了。这句话,可以算作是近几年很火的所谓“降维打击”的一个注脚。另外,还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你的最致命的敌人一定不会出现在你现有的名单里。一家银行不会被另一家银行击倒,但支付宝就不一定;一家电信公司不会被另一家公司击倒,但微信、QQ就不一定。可是,谁能像《降临》一样,一眼看穿人的生与死?
下面这句话可算总结。
5、“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理查德•泰德罗在描述铁路和电报的商业意义时说,任何能打破对于人、产品和信息的时空限制的新发展,都会对商业运作的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6、“马化腾的七种武器。第一种武器:产品极简主义;第二种武器:用户驱动战略;第三种武器:内部赛马机制;第四种武器:试错迭代策略;第五种武器:生态养成模式;第六种武器:资本整合能力;第七种武器:专注创业初心。”
知道了这些,就像知道了“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著名鸡汤一样,是一种虚幻的知识,仿佛掌握了一切,实际上只有你自己知道能不能做到。成功的方式有千百种,哪一种是可以复制的呢?
7、“1994年9月,麻省理工学院的新媒体研究教授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写出了《数字化生存》,在这本让他名闻天下的著作中,他大胆地提出‘整个社会建构的基本要素将发生变化’‘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的观点。他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物质性的世界突然向虚拟性转向,通过电子流的方式,知识、信息及商品制造与销售将可能实现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存在方式。”
这是真正的眼光,真正的见识,是最重要的知识,是可以转化为财富的东西。
举个例子作为注脚。
8、“有两位出生于1973年的斯坦福校友上门找到杨致远,想要把自己的一个搜索技术以1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雅虎,杨致远优雅地拒绝了他们。9月7日,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被迫在加州郊区的一个车库内孤独创业,他们把公司取名为Google。”
“他与创业伙伴张志东曾规划,到第三年的时候,雇佣员工人数将达到18个。当OICQ——也就是日后的QQ上线时,他们把用户的极限值设定为10万人。马化腾还几次三番想把公司卖掉,却没有人愿意接手。”
“时任赛格电子副总经理的靳海涛回忆说:马化腾找了我们好几次,那个时候也没有投,没有投的原因是什么呢?这玩意儿看不明白。当年如果投了,起码增值几千倍,那就非常开心。’”
是不是会想到马云的那几句话?看不懂,看不起,跟不上,来不及。好像是这四句吧,记不清楚了。
“当现金几乎断绝的时候,几位创始人都不得不腆着脸四处找朋友们借钱,深圳城里稍稍认识的人都被他们借了一个遍。至少有两位有钱的朋友分别借给腾讯20万元和50万元。马化腾向他们提出,能否用腾讯的股票来还债,他们都婉转地表示了拒绝。有一位甚至慷慨地说:你真的没钱了,不还也可以,不过我不要你的股票。”
9、“在早期腾讯流传过这样一个笑话:在最初的一年多里,腾讯并没有考虑到安全问题,OICQ的通信协议是不加密的,协议脆弱,明码传输,如果有黑客要捣乱,可以任意地调取用户的资料。后来,马化腾发现这是个问题,便命程序员黄业均开发加密软件。两个多星期过去了,马化腾想看看程序写到哪个阶段了,于是跑去找黄业均。黄业均正好出去打球了,不在座位上,桌子上倒扣着一本名叫《加密原理》的书籍。马化腾拿起书,翻过来一看,不禁大惊失色——黄业均正在读第一章第一节,标题是‘什么是加密’”
相对于生存,安全太不重要了。十几年前,一个兄弟曾经用一个普通的盗号软件盗了上千个QQ号,都是七位、八位的,现在看能卖不少钱呢,但他就图个好玩,后来把存号的文档都删除了。幸好那时候与时俱进的骗子们不是太多,现在可不得了。
10、再看看腾讯的资本救赎之路。
“除了新浪和搜狐,IDG还牵线找了雅虎中国,被拒绝。马化腾去拜访了同样在深圳,也是由IDG投资的金蝶,被拒绝。曾李青还辗转找到大名鼎鼎的联想集团,当时的联想正与美国在线合力推广门户网站FM365,当然也拒绝购买。”
“ 另一家投资人盈科也加入了拯救腾讯的行动中。他们与有国资背景的中公网谈判,试图投资中公网,并由其收购腾讯,实现业务整合,这个方案中途夭折。接着,盈科把腾讯推荐给自己控股的TOM.com,被管理层拒绝。盈科甚至还找来香港著名导演王晶,想把腾讯的用户与电影业结合,看看能否有盈利模式的创新,这一超前的构想当然也不了了之。“
“ 在中国,了解MIH的人不超过100人。这是一家总部在南非的投资集团公司,是南非最大的付费电视运营商,当时是纳斯达克和阿姆斯特丹两地的上市公司,它多年在新兴国家投资新媒体,自称是“全球前五位的媒体投资集团之一”。1997年,MIH进入中国,参与投资了《北京青年报》和脉搏网。”
“ 到2001年6月,盈科因收购香港电讯举债过多,连续两个季度出现巨额亏损,这才不得不将全数20%股份售予MIH,套现1260万美元。”
“偶然闯入的MIH以32.8%股份成为腾讯的第二大股东。腾讯估值为6000万美元,与新浪在纳斯达克的融资额相同。获得投资的腾讯从此摆脱了资金短缺的困扰。”
“在走了一段弯路之后,它找到了核心产品,拥有了一支志同道合的团队和一个可爱的品牌形象,它还不知道该如何盈利,不过已经有人愿意为它的未来买单。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漫天雪灾中,它被命运眷顾,挣扎着熬过了生死线。”
幸运是大神公司必备的素质。这种素质与某种神秘主义、某种奇妙的感应、某种情怀和善良相关。当然,腾讯在大多数时候并不善良,獠牙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