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静悄悄的革命》封面设计简单,正如书名一般‚静悄悄,毫不张扬。轻轻打开书本,静静地阅读,更感觉平静、淡定,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我们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静静读来,收获颇丰。 

  一、建立“静悄悄”而又不乏活力的课堂

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回顾我们所欣赏的或者说是所追捧的一些名优课,都是以“热热闹闹”的课堂为主。有很多课可以说是一些“表演课”,教师学生和观课的老师欢笑一场。没错,热闹的课堂氛围,活泼的学习气氛,是学生愉快学习的一种表现。观课之后,静下心来想一想,在热闹的背后,学生究竟学到了多少知识?他们的收获,他们的学习所得是否和课堂的热闹程度成正比呢?

在香港协作交流的一年,我先后参观了几十所香港的中小学,感受到了香港孩子营造的一个安安静静,能够让他们真正静下心来学习的空间。对比我们内地的学校,那种看似民主而喧哗热闹的环境,禁不住要思考,就要咬文嚼字一番,细细地品味这“动”“静”两字。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结束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

佐藤学教授笔下的“静”是指这一场教学改革并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革命,而是“从一个教室里萌发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静悄悄的革命”。课堂,不应当追求那种舞台演出的效果。课堂,需要热烈的气氛,也需要静静思考的氛围,一切,要从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出发。有一种需要,叫“静悄悄”,此时无声胜有声。“静悄悄”是一种学习环境,是教学改革发生过程的一种状态;而“活力”指的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一种状态。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将之联系起来,一定能在课程改革之路上取得收获。

二、学会倾听

佐藤学教授在《在静悄悄的革命》中写道: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

回顾自己从教24年走过的历程,刚开始往往只注意追求完美的教学设计,在一节课中以教师为中心,而忽略学生的发言,或者希望学生的发言能够顺着自己的教学思路,最好不要被打断,尤其是公开课更是如此。遇到一个属于自己预设问题的回答就很快走教学程序了,根本没有去进一步肯定学生是真的理解了,或是明了他们内心的所思所想。

随着教学年龄的增长,慢慢也就静下心学会倾听。在我面对学生时,从眼神、语言、表情和身体姿态各方面,充满关注和期待,这对学生是无比重要的精神力量。心灵交融的课堂意义就在于,它能点燃学生和教师智慧的火把。慢慢我的课堂重心也开始转移,“以学为中心”的理念深深影响着我。常言,上课要听讲。“听”与“讲”是分开的,也是结合在一起的。听,是接受信息;讲,是输出信息。听讲,就是要先听再讲。听他人怎么说的,怎么想的,再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他人讲得不正确,听完可以补充;如果他人讲得不正确,听完可以纠正;如果他人讲得精彩,听完可以赞许、鼓励与赏析。“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在对话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这样,课堂中学生“发言和发言之间的微妙的相互碰撞或相互联系才能产生出来”。真正的倾听其实就是理解,不要只看学生发言的表面意思,而要认真仔细地去倾听他们的发言,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对此,佐藤学教授的比喻非常有趣而又恰当,他把学生发言和教师倾听比喻成投球手和接球手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准确无误的“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并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鸣,那么,教室里的“投球”将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学生也会因此更深入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贲友林老师说:“课堂教学,是艺术作品;教师,是有艺术追求的。但课堂教学艺术,并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我表现的艺术,而是教师如何组织、引导、促进学生学的艺术。”让我从自身做起,从自己的课堂做起,以自己的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

   

2017年8月张新蔚写于家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