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站在一起,看到的世界却不一样

文/怀左

怀左说:前段时间我做了一期共读活动,选择的书目是蔡垒磊的《认知突围》,参与活动的小伙伴的热情都很高。

选这本书并不是说这本书本身有多好,而是希望从书中的一些角度出发,可以让我们产生更多有意义的思考和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

下面我来结合这本书,从六个角度出发,给大家分享下关于认知的二三事。

我们站在一起,看到的世界却不一样_第1张图片

01  不懂,千万不要装懂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不懂装懂,有时候是故意的,不想被别人小看,但有时候是无意识的,谎话随口就从自己嘴里流出。

我们总希望收获别人正向的评价,但其实不懂应该是人生的常态,知识是有边界的,我们不仅学不完知识,而且并不拥有绝对正确的知识,因为知识一直在不断翻新,我们之前信仰的绝对真理到后面可能就变得荒诞不经。

所以孔子说得很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不懂装懂,时间久了受伤害最大的其实是我们自己,这就像一根弹簧,装得越狠,向原来真实价值的回归难度就越大,在我们收获更多掌声的同时,出糗的可能性也同比增大。

理由也很简单,你想要长期维持在一个远高于自己能力的状态,是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还是诚实一些好,人生在世,清楚地认识自己其实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认识到自己其实并不完美,认识到自己的认知能力并没有那么高,认识到自己目前过得不好并不全是因为运气。

到头来才发现,认识自己很难,我们总喜欢通过林林总总的事情看自己,但每件事折射的其实只是我们的一个侧面,每个人都很复杂,完全认识自己,很难很难。

这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很多原来要好的两个人后来没话可说了,因为很多人觉得在一起之后已经很了解对方了,花的心思少了。原来最宝贵的懂,也就慢慢停止了,于是无话可说,变成了自然而然。

我们连自己都不了解,何况他人,了解是一个进行时,不是完成时。

会遇到很多事,我们做不好,但我们喜欢找借口——“道理我都懂,只是我比较懒,我要是开始做,就能做好。”其实这也是一句废话,如果你真的认为它有道理,看到了益处,那你又怎么可能不去践行呢?

不去践行的原因要么就是你并没有真懂,要么就是你并不认为它一定能指向某个你想要的结果,要么就是它带来的结果不够吸引你。

所以说,懒并不是什么遮羞布,这恰恰体现在了认知上。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不足。

那么如何根治呢,这里有四个建议:

第一,学会分解任务(化大为小)

第二,设想不好的后果(激励自己)

第三,养成说断就断的习惯(一段时间专注一件事)

第四,建立奖惩机制

如果去做了,很多事情还是做不好,先不要怪运气,也不要说机会不好,每个机会其实都是靠一个个碎片拼凑出来的,没有前面积累的碎片,你就难以拼出下一个图形,而没有下一个图形当中的一块碎片,你自然也无法拼出下下个。

所以我现在很少去设定长期规划,做好手边的事情,下一步计划自然而然就来了。

越努力,越幸运,这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

02 学历并不等于知识,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

暑假在家的时候,家里的长辈说我:“读完研究生就继续读博士,学历越高,以后出来赚的钱就越多。”当时我想反驳他们,但想想又觉得没有必要。

在这里我想说:学历并不等于知识,不等于金钱,更不等于智慧。

知识的定义是宽泛的,但在我们很多人的心里,把学知识等同于去学校上课,读书也不是广泛意义上的读书,而是读课本,读规定的书。我个人觉得这种思想特别毒害人,直接导致很多人成了书呆子,接触社会少,思考问题受到了很大局限。

知识体系的打造,应该有四层,最底层是信息知识,也就是我们直接从外界获取的知识;接着往上走是加工知识,外界信息结合自己的思考和经历,加工之后生成属于自己的知识;再往上是体系知识,我们在某个领域有了足够多的加工知识,并有能力整合成一套系统的体系;最上层便是智慧,这时候大量体系知识已经建立起来,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独立完整的价值观,可以指导自己或者别人的行为。

通过知识这四个层次的讲解,我们就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个现象——“我懂很多道理,但就是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道理是别人的,是他人的智慧,传到我们这里的时候其实是我们获得的最浅层的信息知识,还需要继续加工,实践应用,并且形成体系,最后升成智慧,才能属于我们。

所以智慧是自下而上的,骗不了任何人。

那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学习知识呢?这里有三个要点。

第一,内部创造的知识是完整的。

第二,多获取可以引发我们思考的知识,而不是完全孤立的知识。

第三,系统阅读与碎片化阅读结合。

这三点如何操作呢,首先刚才讲了,智慧是自下而上的,我们亲身体验,经过自己内部创造,慢慢提炼出来的知识,才是完整而有用的。

其次,在获取知识的时候,我们应该多获取可以促使我们思考的知识,少沉迷于一步到位的知识(例如你学到一个理论点和查字典查到一个字的读音,理论点可以无限扩展,而读音查到的时候就截止了)。

最后在读书时,应该将系统阅读和碎片化汲取知识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最好可以养成分享的习惯,很多人不愿意分享,怕自己说得不对,怕别人笑话,其实分享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第一,分享利人利己;

第二,倒逼你完善知识体系,因为你要讲给别人,所以每次分享,都会特别认真;

第三,分享后的查漏补缺,是一个非常好的二次学习的机会。

在未来,知识将会越来越重要,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刻不容缓。

03 无节制省钱是个坑

很多人潜意识里认为省钱是好的,或者是道德的,尤其父母长辈,他们常常告诫我们千万不要乱花钱。

其实省钱和花钱仅仅是两种行为,它们基本不包含任何道德属性,这分明是简单的财务调配问题。大部分人省钱是为了花在“更重要的地方”,但他们所认为的“更重要的地方”,第一,这种判断很主观;第二,两种体验无法做横向比较。

所以说,省钱的原始动机在于贫穷,而不是美德。

那我们接下来看,行为本身并没有对错,但无节制地一味地省钱并不一定会为我们带来巨大的好处。因为省钱这种想象当中的积少成多的行为,它既不考虑通货膨胀,也不考虑金钱附着在人身上所引起的价值变化,这显然不符合实际。

金钱是一种工具,它可以让我们体验更多东西,合理消费,也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提升认知,让我们看到更大的世界,而这可能会产生更多赚钱的机会。所以,无节制地省钱,省掉的除了钱,还有让自己变好的可能,还省掉了与这个世界产生更多联结的机会。

那么正确的财富观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开源节流,合理理财。理财要从现在做起,节流很重要,但开源永远大于节流。同时我们经常听到投资自己,其实投资自己在本质上是另一种程度上的开源。如果你将自己理解成一块收成普通的地,你会将今年的收成储存起来,还是拿一部分出来改良自己,以便让自己在未来成为一块产量更优的地?

相信十年之后,同样的一块地在不同的选择之下,不管在价值上,还是在收成总量上,都会天差地别。

关于理财,很多人以为省钱就是理财,其实理财是一种系统性的工程。基本上就是由收入、消费、储蓄、投资、负债和保险六个部分构成。

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水库模型。想象自己有一个水库,你每个月都要朝水库里灌水,这就是收入。水库的一侧还有一个大坝,衣食住行都会让水从大坝往外流,是你的消费。水库里的存水是你的储蓄,水库旁边还有一口井,可以慢慢向你的水库里注水,这就是你的投资。如果水库干了,向别人借水,这个是负债,还水的时候多给一些,就是利息。为了防止意外发生需要稳固大坝,这就需要保险

所谓的理财,就是合理调配好这6个部分的比例。理财的目的是实现财务自由,脱离生存压力,开始有选择权的一种生活方式。关于理财的比例,推荐“4321”理财法——把财产分成四部分,40%用来投资,30%用来消费,20%用来储蓄,10%用来保险。用恒定混合型策略,在一种资产上涨后,就减少这种资产的总额,把它平均分配在其他的资产中。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金钱是工具,我们经常说钱是善的或者是恶的,其实金钱本身是死的,善恶和我们自身有关。

金钱仅仅是一个媒介,但很多人却错把金钱当成了目的。

04 时间用在哪里,决定了你是谁

毫无疑问,越是有能力的人,就越是专注于自己。

越是在能力上已经落后的人,却由于不知道怎么替自己操心,或得不到太多值得替自己操心的机会,而将自己宝贵的注意力随意乱用,因为反正觉得自己的时间单位也不怎么值钱,结果最后的差距越拉越大。

这也是一种马太效应。

所以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善待时间,时间是一个变量,在相同时间内,每个人的经历、生活状态、精神满足度有太多不同,因此,时间的宽度比长度更有价值。

这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某些人活了几年,却相当于别人活了一辈子。因为后者很多时候都是在做简单的重复,而前者一直在不断挑战,尝试。

就我个人来讲,我很看重体验,不喜欢稳定一眼就可以望到底的生活,喜欢新奇的有挑战的可以随着自己的努力看到不一样世界的状态。尝试不同的经历,获得更丰富的人生,这是我对未来的一些想法。

关于善待时间,这里面包括两个部分:珍惜自己的时间和尊重他人的时间。前者就不用说了,大家心里都清楚。我们来看后者,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宝贵的,那么随意浪费他人时间的行为,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千万不要做伸手党,这样的行为其实是在消耗自己的资源,毁掉自己的信用,长期以往别人就不愿意再和你玩了。

这里作者给了一个建议:为时间付费。当你准备占用别人的时间时,小小心翼翼征求别人的同意,在他人回答后并养成付费的习惯。

谈到钱,成功人士会告诉我们:时间比钱重要,能用钱搞定的事情,千万不要去花时间。这个观点很对,但站的高度很高,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究竟是该花钱还是花时间,这应该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考虑哪个资源更稀缺来定。

在我们的时间不值钱或者自己站的位置不够高的时间,我们最应该做的应该是拿时间换钱,将自己的空闲时间利用起来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时间利用率,提升自己的个人价值。这样之后平均到单位时间的价值才会更高。

关于选择与努力的问题,很多人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句话有合理成分,但并不是完全正确。应该讲,选择比努力优先,先选择,然后再去努力。

选择考虑的是方向问题,努力可以让某件事情的程度加深。

05 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

越长大越能看到这个社会功利的一面,原来到社会上后,社交的本质是等价交换。

以前别人总告诉我:要多处关系,这样有需求的时候别人才会帮你。这句话没有错,但其实说到底,也是一种价值交换。

有些老朋友走着走着就散了,但我们还会尽力去维系这种友谊,即便在已经没话可聊,大家圈子完全不一样的情况下。因为我们总觉得,老朋友能用得上,这样的长期关系一定要维持下去。

其实有的人终究会散,而我们以为需要老朋友的地方很多,但其实真正需要的地方并不多,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通过资源互换与身边的熟人获得帮助。

正确的社交形式应该是极少数的长期关系加数量极少的短期社交的组合。

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对社交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就我个人来讲,我也很在乎自己的独处时间,这是一个涉及底线和原则的事情,个人的私密的空间不愿意被人侵犯。我们可以在公共区域交流,但私密空间,属于我们自身。

这还给了我一个启示:做一个有原则的人,对于侵犯自己原则的事情,要直接说不,给自己余地,给别人余地;其次和亲人或者朋友交往时,也要尊重别人的原则和私密空间,给别人自由。我们看到很多情侣或夫妻非常爱对方却总吵架,就是因为总想以爱的名义干预对方,不尊重对方的独立空间造成的。

讲到恋爱与婚姻,两个人在一起有三种吸引力,原始吸引力、心理吸引力、社会吸引力。

原始吸引力即身体的吸引,这会随着性行为的发生而递减;心理吸引力即情感,在一起久了会日久生情,但如果每天黏在一起,难免会因为太熟悉而导致吸引力递减。所以要保持适当距离,同时自己不断进步;最后是社会吸引力,社会吸引力为我们提供生活保证、个人价值的实现,外在荣誉,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了,魅力也会增加。

所以爱情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永远都不能成为全部,爱情中最好的状态是两个人一起成长,但也有自己的独立空间。

当两个人因为爱情而最后走到一起,步入婚姻殿堂,这并不等于结束,而只是开始,还需要多付出,培养共同爱好,双方不断进步。婚姻也是一种合作,没有胜败,没有你进我退,更好的关系是平等,协作,在保障团体利益的同时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这里作者也提出,全盘放弃个人利益的婚姻不是好的婚姻。这里讲的就是完全讨好型人格,导致自己没有保留,魅力减少,还可能太依赖对方,进而觉得自己付出很多,对方也应该相应付出,这是一种病态的情感表现。具体例子可以参考《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施特略夫。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爱情,什么样的人生。

最根本的,是你本身。

06 努力,不一定能过上我们想要的生活

越努力越幸运,这是一句已经被说烂的话,我相信,但很多人并不相信,他们觉得自己努力了,但幸运却一直看不到。

先不论他们的努力是什么样子的,只说努力。我们每个人活着都在努力,因为即使你只是想维持现在的生活,不努力也是不行的。这就像我们在往山上推巨石,你只有不断加力,才能艰难前行,哪怕你只想停在原地休息、喘口气,也必须用力撑住。

所以努力不需要被强调,你需要的是更努力,并且是需要智慧的努力。

但为什么很多人看起来很努力却还是过得不好呢?这里面有很多坑

第一,没有目标。有些人止步于努力,却不知道努力的目的是什么,所以叫“埋头做事”,没有收获更高的智慧和眼界。很多人日复一日重复工作,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目标和做事的意义。

第二,没有智慧。努力之前要用智慧去做出选择,很多人的努力却忽视了方向,叫瞎努力。

第三,太在乎评价。很多人的努力是做给别人看,他们不注重自己的内在积累,在意的是当下的得失,包括别人的评价。主要精力在表演上,很难有内在成长。

第四,有些人的努力是一种懒惰。很多人看着很努力,却只愿意做没有挑战的,已经很熟悉的事情,不愿意走出舒适区。就像数学不好的人,明明不会做大题,却只选择做自己擅长的解方程,每天解一百道,但遇到大题还是不会。

所以说合理的努力是有目标的,有规划的,它是内生的,不是别人催着你去做事,而是我们自己明白了做事的意义,自己主动去努力。同时努力还是讲方法讲效率的,高效率完成目标,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当然,想获得更好的生活和状态,只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运气和智慧,这里有一个公式:初始的运气,然后在做事中习得智慧,接着努力,然后习得更高的智慧,持续做事,创造更多的好运……

努力去获得更好的物质条件和认知能力,看到更大的世界,继续努力以创造更多的好运气。

这是一个转动起来过程,而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挫折,早点遇到挫折,自己去面对,也是一件好事。这可以提前锻炼我们的抗风险能力,让我们学会思考,自己去独立面对事情,之后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好。

不断学习,反思,然后将所得的思考运用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确幸,就是这么来的。

最后再补充一点,就是格局

格局这个词听起来有点虚,其实就是我们的认知层次。当我们说某个人格局比较高的时候,其实就是说他的认知层次比较高,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

作者说,认知层次有自己的特点,在认知层次中,只能从上往下看,没法从下往上看,每提高一层,就能看到更多更好的风景。所以格局不同,导致我们在本质上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因为不同的认知决定了世界在精神实体层面上的呈现方式不同。

我们站在一起,看到的世界却不一样。

你怕不怕?


Ps:怀左新书《我这么自律,就是为了不平庸至死》上市当周即登上当当成功励志新书榜第一,目前正在火热畅销中,欢迎大家购买:点击链接,购买新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站在一起,看到的世界却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