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

        民国时代,是个多事的时代,中国人民遭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饱受了屈辱和折磨。但不管时代怎样的风云莫测,始终有着那些扎根于传统文化并汲取着西方优秀文化养料的人,这些人在当时称其为“先生”。

        “先生”不仅仅是有一定地位、学识、资格的人 的称谓,还是学业的长者,做人的榜样,是“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人,他们是旧时代里新思想的引领人,为促进中国的思想进步做出了伟大的一步,在他们举手投足之间,荟萃了东西方的知识养分和科学文明。

        在民国时期,有着许许多多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但由于篇幅的原因,《先生》一书中以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十位大师为传主,穿越时空,带领读者领略这十位先生的风度和高度,再现先生们的人生历练、思想和个性。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只认识两位先生,而在我不断深入了解的过程中逐渐沐浴到了先生们的春风。一是严谨的治学标准和态度。如陈先生治学如暗夜秉烛,他也是暗夜一烛。即使那些课上了几十年已经滚瓜烂熟,但每次上新课都会重新备课。在视力下降而且光线昏暗的情况下写下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论述稿》,让后人敬仰。二是独特的思想。在当时清华大学是腐败而堕落的,里面的学生都是京官,以求仕为目的。而蔡先生改革学校风气,提出“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并且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宗旨让各派人物同时在校教书,让不同的思想在清华碰撞融合,从而开创了清华的文化繁荣。胡先生的“容忍就是自由的根源”提倡温和改良,希望各派能宽容共存。让我认识到了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和当时人们思想的激进。三是社会责任感。晏先生、陶先生、梁先生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晏先生主办平民学校教农民识字推行乡村平民教育,并且晏先生没有局限于国内,将目光投向了第三世界的国家,让全世界人民享受教育。陶先生在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推出了“小先生制”让十多岁小孩子担当起老师的责任。梁先生甚至为了乡村教育忽视了对自己的孩子照顾。

      “先生”是 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卷隽永,而他们的背影,是我们民族的正面。今天他们的背影虽已远去,我们已看不到这些先生,但他们的精神始终指引者我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