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的中年危机

程序员的中年危机_第1张图片
题目:不详

大概很少有程序员想过,自己有一天可能会失业。至少很少有人会想,这一天会来得比想象的早。就在几年前,北京上海的街头还到处都是扫二维码送礼品的人。往中关村丢个炸弹,无一例外炸死的都是要「用互联网改变世界的人」,这些人有八成「就差一个程序员」来「颠覆BAT」「颠覆传统行业」,还有两成已经拿到风险投资并早早把纳斯达克敲钟时的演讲词都准备好了。而程序员们,在这场华丽的互联网革命浪潮中,在创业公司和大公司的厮杀斗争中,几乎进可攻退可守立于不败之地。

好多年前,那还是一个「越底层 越有技术含量 越不可替代 薪水越高」的时代。在校园里,不少人买来开发板钻研汇编,只为将来进入业界,挑战高难度高薪。大牛们在CSDN教育后辈们要啃「win32 api」「MFC」而不是「.net」和「winform」, 因为底层的才是根本,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万法归一。然而过了几年,这些大学生毕业时,PHP成为了最好的语言,互联网开始繁荣,程序员们也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某自幼学习微软技术的.net程序员因为「40岁了找不到工作,好不容易找了份月薪2万的工作还没过试用期」从此后走上了「逢微软必反」的不归路。五年前,iOS开发者是业界香饽饽,薪资几乎都会高于同公司的后端工程师。北京的某培训学校更是放出「学iOS改变命运」的豪言。四年前我毕业时,几乎所有猎头读在喊,最稀缺的职位是前端。然而,2016年,却是低端iOS开发者求职困难的一年。著名猎头魏小康依惯例炮制了今年的互联网毕业生薪酬报告,「22万白菜价,30万青菜价,150万神人价」的文章在知乎和朋友圈引起广泛讨论,让人不得不感叹互联网真是太赚钱了,完全感觉不到资本寒冬的气息,似乎还是一派欣欣向荣。

大概第一个抛出「程序员可能会失业」这颗炸弹的企业是华为,华为无疑是去年业内最受关注的企业之一。校招时,华为大幅提高应届生待遇,在名校更是大手笔下血本抢人,华为不再是「BAT」之外的备胎。年底,媒体又传华为狂发1500亿年终奖,加上坊间传言的华为老员工丰厚分红待遇,则实在令人神往羡慕。然而不到半年画风一变,华为因为清退34岁以上员工的新闻而几乎成为程序员公敌。最接近这个淘汰年龄的85后程序员们尤其焦虑,因为毕竟他们已经错过了那个可以拼命「囤房」的时代,他们大多只有一套贷款零头都没还清的房子。90后的程序员们则更加叹息,自己错过了上一波房价上涨,总害怕好不容易挣点钱却又高位接盘。

热门的技术跟风口上的热点一样变来变去,有人追逐了热点,有人押对了宝,有人站错了队。技术大牛们则常告诉我们计算机科学的根本是「算法」「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这些,所以只要根基深厚,学什么都快,将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又有人跟我们说,未来是「人工智能时代」,将来普通的开发者将成为蓝领工人,而懂得「大数据」的「数据科学家」「机器学习工程师」们才是未来的高端职位。然而我并不担心「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给我的危机,令人担忧的是如果整个市场衰落经济萧条时,你有高超的技能但是并没有人需要你,那个时候,即便你能徒手写「tokenizer」「grammar analyzer」也无用。

过去几年,对于互联网从业人员来说,裁员并不是一个坏消息,无非是「拿着补贴换工作」。几年前雅虎裁撤北京研发中心时,包括尚未入职的应届生在内的员工都拿到了不少的补贴,然后拿着「special offer」愉快地加入了另一家大公司。然而很多大龄工程师却没有这么好运,他们在通信行业从事的技术应用面非常窄,分工体系非常细致而具体,以至于他们几乎没有可以匹配大多数公司需求的技能,甚至相关的知识栈并不那么容易迁移。给20万年薪重新让他们学PHP,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主意。人的年龄越大,可塑性越差,招聘这样一个人对企业来说并不比招聘一个应届毕业生划算。老男人们更复杂的内心世界,可能并不有利于一个团队。而宣称自己团队平均年龄很低,至今一直是技术团队的一个卖点。

我常想如果未来这个行业并没有衰落,中高端的技术人员需求没有腰斩,我们依然要避免自己成为「又老又贵」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某个阶段开始,编程能力不再增长几乎是必然的,而同时伴随着的还有体力的衰退和一堆「家庭琐事」导致的无法加班或叫「战斗力不足」。所以自身必须要构建某些不那么容易替代的竞争力,不能让工作经验变成熬年头的机械反复,而是要演变为更高层次抽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程序员们特别喜欢讲一句话「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不少人把这奉为技术信仰。在评价一个人的技术能力时,这是一个合理的准则。然而,工作中能写代码并不是唯一的能力准则,很多问题的解决壁垒并不是技术本身。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协作沟通,需要把自己的理念和想法传给其他人。正确的语言沟通,合理地洞察人情世故,处理好各种社交场景,对我们来说同样重要。这些能力,也许是当「编程技能硬通货」不能保障我们生存时尤其重要。

我想我们还要预防在一个自认为合理的世界中自我封闭。过几年完全脱节,对新事物理所当然地用自己认为正确的那一套代入。现实世界中,我对稍复杂的社交场景便有轻微恐惧,但是我并不排斥也认为应该要去接触各型各色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人。我想,不管怎么样,我们应该对这个世界保持关注,不管是现实还是网络。

也许我们最需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安全感,但是已经错过了囤房和加满杠杆多买房的时代,公务员是否能旱涝保收靠混日子安享晚年也难说,所以没有万能的避风港,只能在变化中,持续的思考和学习。保持一种能持续输出价值的能力,才是最好的抗风险方式。不过,不止看《算法导论》是学习,学习炒一手好菜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过去几年的互联网黄金时代,计算机系的毕业生们总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理想而又充满自信。然而,我们总是容易产生错觉,误把「行情好」带来的「溢价」,认为是自己「智商高」和「优秀」的产物。

当然,所谓「迷茫」,很多时候无非两个原因,「懒」或者「穷」。

总之,未来的路到底该怎么走愈发说不清了。


个人微信公众号:靖难,欢迎关注交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程序员的中年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