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 富强只应该是正义的副产品,而非相反

今天讨论《荀子》的语言技巧和军事思想。

今日观点:

国家富强只应该是好政治的副产品,一个国家如果把富强作为第一追求,无异于饮鸩止渴。


一、荀况的理想,李斯的功利

1、“对错”与“强弱”

  • 荀况始终坚持“对与错”
  • 现实却按照“强与弱”的逻辑行事

2、品质与销量

  • 这就像商品经济中,卖得好坏与品质好坏,销量与品质之间,未必存在必然关系
  • 荀况坚守心里的品质标准
  • 李斯看到的是现实的功利

二、百家争鸣的言论技巧:既要论对错,还要明得失

1、言论技巧

  • 并不讳言利益
  • 先顺着对方,赞同部分观点,再提升层次,高维打低维

2、利益是“小便”,仁义是“大便”

“利益”,在《荀子》原文中是“便”

  • 单纯追求利益,反而得不到利益,追求仁义才能获得最大利益。

汝所谓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谓仁义者,大便之便也。

3、好的政治应该追求仁义道德,富强自然随之而来

  • 以富强为目标,急功近利,无异于饮鸩止渴,
    • 秦国虽强,被众国环伺,担惊受怕
  • 不计得失成败,追求仁义道德,富强自然随之而来
  • 一个人的成功只是副产品,把仁义道德作为最高原则,即便失败,也是求仁得仁,无怨无悔

三、乱世中的治国求生手段

1、垂沙之战

公元前301年,楚国占尽天时地利,却被齐国、魏国、韩国联军打败,后来又因内乱,楚国陷入四分五裂局面。

2、荀况分析楚国战败原因

  • 没有以礼治国。一国失去礼的约束,人心不齐、不稳,一点小动荡引发大溃败

3、赏罚政策立竿见影,但助长商人心态,不稳定持久

  • 算计,追求利益最大化
  • 没有信念,缺乏凝聚力,容易叛逃

4、凝聚人心的三种手段

  • 讲道义、情怀、形成共同信念
  • 上阵父子兵,用人造亲情维系团结
  • 通过制度设计,让跳槽叛逃者付出惨痛代价

四、乱世只论成败,谁更没下限,谁更可能赢

  • 物极必反,变坏为好
  • 《庄子》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 荀子是赵国人,在齐国讲学
  • 赵国、齐国的国君都是得国不正的“窃国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25.3 富强只应该是正义的副产品,而非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