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苦痛

感念苦痛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去年生日,5班的孩子们知道我钟爱紫色,特意选了本紫色书皮书---毕淑敏的《白云剪裁的衣服》送给我。以前看过几本毕淑敏的书,不同的书内容偶有重复。怕内容没新意,暂且搁置尘封了起来。这两天没事拿出来翻翻,一翻就停不下来,满心欢喜,一口气读完。

她,十七岁,从北京到西藏,在雪山上学习医学、射击和独立生活。

西藏阿里,海拔五千多米。所有的日子都充满严寒,绿色成为永远遥远而模糊的记忆。时刻面临生命危险。这是一个十七岁的姑娘能够承受的?为了雪山的庄严和自己的尊严,她义无反顾。到底有着怎样的坚韧毅力才能在这样严酷的自然环境下坚持长达十年的磨炼。在雪原与星空之间,将白云剪裁成衣服裹在身上。在枯燥的军营生活中,五个女孩子苦中作乐,将灵魂寄托在自己信仰的雪域高原。

十七岁,花儿一般的年龄。当今大多数孩子还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下,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终究经不起自然的风吹雨打。他们心中没有远方,有的只是眼前的苟且。他们害怕未知的生活为自己带来苦痛。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和幸福,痛苦绝不是毕淑敏的少年时代才有的。只是,我们现在的家长将苦痛留给了自己,将幸福留给了孩子。

去年,特别喜欢看有关苦难岁月的书。再次读萧红的《呼兰河传》、余华的《活着》、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读他们,就在读父辈们的生活。在那样苦难的年代,父母咬紧牙关,含辛茹苦大半辈子为我们创造了条件,将我和弟弟养大。现在特别感恩父母,不仅教会了我们做人,还教育我们“知识改变命运”。终以他们的巨大付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大半辈子,让我和弟弟有了当今的立足之地。父母那一辈和毕淑敏生活在同一时代。不论是毕淑敏现在辉煌的成就,还是父辈们现在简单幸福安宁的晚年生活,都得感激他们曾经经受的苦痛。

我们现在的孩子,到底还是吃苦太少。我特别怀念我的少年时代。那时是物质匮乏的年代,家庭情况异常的窘迫。正因为当时现状不好,所以孩子们心中都有“远方”。

曹文轩在他的《前方》里说:“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成为强者。”我认为,毕淑敏的人生经历很好地诠释了曹文轩这句话。

我真希望现在的初高中孩子,多阅读这些书,感受苦难岁月中的青年孩子那股不屈于命运的倔强精神。更加珍惜当今时代为我们创造的幸福生活。不断强大自己,为自己的远方蓄积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感念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