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出自经典作品《列子》。在备课之时,我反复阅读文章,只读到一个普通的寓言故事。如果我自己都不能读出个人的感悟,又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内涵呢?

        为了提高文本细读的能力,我报读了刘晓武老师的文本细读课程。从这期课程中,我主要学习到以下几点内容:

        1.文本细读的定义: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直面文本,字斟句酌,反复品读,融入情感,放飞想象,获得滋养的一种阅读方式。

        2.文本细读的意义:对学生来说,能够形成良好的语感,有好方法和好姿态,有很高的阅读境界;对教师来说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凸显文本的效用,达成三标;对语文课程来说,能够牵起语文学习的所有内容。

        3.文本细读的方法:沉入词语,挖掘细节,关注写法,把握结构,投入情境。

        4.文本细读的要素有:标点、词语、句子、段落。其中标点符号的功能有节奏、延宕、想象、抒情四种。

细读《愚公移山》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根据这些知识,我又重读这篇文章,从沉入词语,关注写法,把握结构,挖掘细节几方面进行解读。

一、把握结构

        这是一篇寓言,以愚公移山的故事,寄寓对决心克服困难的精神与毅力的赞颂。开端写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度,面积,地理位置,为下文愚公出入阻塞作铺垫。发展部分,写愚公召集众人商量移山大计,得到家人支持。高潮部分,愚公回应智叟的嘲笑,显示其大智若愚。最后结局,天帝被愚公精神感动,命天神移走两座山,愚公的愿望最终达成。结尾与开端互相呼应,结构完整严谨,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二、沉入词语

        文中有不少精彩的词语,经过读者仔细咀嚼,会品味出其表情达意之妙。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中的“遂”,表现愚公得到家人支持后马上行动,非常果断,行动力很强。“率”,一个年近90的老人家,他不只是提出建议,而且亲自带领家人上山挖土,其魄力、决心可见一斑!又如小孩子“跳往助之”中的“跳”,既表现孩子的天真活泼,又表现愚公移山的决心对众人影响力之大。连一个七八岁的孩子都去帮忙,可以想见当时男女老少,都前往帮忙,众人用非常简陋的工具,齐心协力挖石移山,此情此景多么令人动容!

细读《愚公移山》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三、挖掘细节

        本文有两处标点值得注意。如智叟嘲笑愚公,句末用感叹号,而愚公的回答,句末用的是句号,而不是感叹号。为什么?因为感叹号表现智叟强烈嘲讽意味,自以为是的态度。而愚公的口吻,则是不慌不忙,从容自若,有理有据,因此用句号更能体现其情态。

        对愚公移山的决定和行动,不同的人有不同反应。他的妻子“献疑”,表现担忧,是一种关心;智叟“笑而止之”,表现不屑,代表众人否定的声音;山神“惧”,天帝“感其诚”,都是侧面烘托愚公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的感人精神。

四、关注写法

      愚公提出要挖土移山,他的妻子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智叟的说法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这两句的意思很相似,但仔细品读会发现不同之处。妻子称呼“君”,表示尊敬;智叟说“残年余力”,是对愚公毫不客气的嘲讽。“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是陈述事实,“不能毁山之一毛”就是言过其实了。文章用对比的写法,表现人物身份、角度的差异。

      同样运用了对比手法的,还有智叟“笑而止之”和“亡以应”,“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和“山不加增”,“方七百里,高万韧”的大山和微不足道的人力——年且九十的愚公,七八岁的小孩。

        通过对文本的深入细读,我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我将引导学生细读文本,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运用比较和想象等方法,把握这些要素,感受愚公的雄伟气魄和顽强毅力。

        特级教师肖培东曾在他的“真语文”讲座中提及:“语文教师要具备语言的捕捉力,观察力,鉴赏力和传达力。”文本细读,是提高这些能力的主要途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不断刻意练习自己的文本细读能力,以提高语文教学综合水平。

你可能感兴趣的:(细读《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