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来一路唱,他们和梁俊的古诗谱曲

一路走来一路唱,他们和梁俊的古诗谱曲_第1张图片

春晓 - 夏初、曾乐演唱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

2012年末,我决定去乌蒙山支教。

因为会弹吉他、爱唱歌,自然想到要教孩子唱古诗。一开始没打算自己谱曲,想找拿来就能用的古诗音乐。然而,竟找不到既有音乐的美感又能体现古诗情境的作品。

我决定自己写。因为想多积累一些作品,也邀请了好友小生作曲。我俩,一共把11首古诗词创作成8首弹唱作品:《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凉州词&出塞》《悯农二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村居》《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春晓》《清平调》。我写了五首,小生交稿三首。这位帮我写曲的小生,介绍我认识了晓丹,晓丹是乌蒙山支教团队的组织者,后来成了我的妻子。

那时,对于之后发生的事情,我们一无所知。只是想着,写简单、好听的古诗音乐,带孩子们唱。

2

我的音乐人朋友树子说过一句话,对我影响至深:歌曲需要不断的被歌唱,才有生命力。有了古诗唱吟作品之后,我开始找机会教孩子们唱,用歌唱让这些生命成长。

2013年,我的长辈琳琳姐和一些朋友在城市的中心,为城里的农民工孩子做了一个补习中心,义务为孩子们补习功课。与其说我是去补习中心给孩子上课,不如说我给自己找了一个实践教古诗的机会。我带那些孩子唱《悯农二首》,孩子们不太听话,唱得不认真,只想着玩游戏。我和那时还是未婚妻的晓丹,被一群熊孩子,折磨得筋疲力尽。

折腾了一个下午,四五个孩子,排成一排,做最后的汇演。当她们用参差不齐的声音唱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时候,不完美的歌声竟然了有治愈的功效,安慰着我们的疲惫的心。

往后,这样的场景,在乌蒙山不断地上演。

3

介绍我认识小生的是曾乐,他们是大学校友。

2013年,曾乐还在四川巴中石城乡的图书馆里做志愿者。他的工作是管理图书馆,以及和小朋友们瞎玩,闲暇无事时就练习吉他或四处拍照。我时不时地跑去看他,说是看他,其实是暂避城市的喧嚣,跑山里充电。

曾乐把和他瞎玩的孩子们都介绍给我认识,于是一副奇怪的画面出现了:两个怪叔叔和一群孩子在田间地里、街边游戏追逐,谈天说地。无需多时,和孩子们的关系就亲近了,我开始教他们唱古诗。

说实话,那些孩子的音乐天赋是我见到过最差的。可这些孩童的真诚和他们可爱的歌声,让我意识到:爱的关系,可以让不动听的歌声变得温暖。从那时候起,我知道唱古诗,重要的是一起唱,而非唱得多么好。直到现在,我和曾乐以及那些五音不全的孩子们的歌声、笑声,依然存于心间,不时回荡。

五年之后的2018年,那些孩子已经升入初中,而曾乐则成为梁俊唱古诗第一辑《苔》系列唱吟的编曲、吉他手、摄影师、歌手。

一路走来一路唱,他们和梁俊的古诗谱曲_第2张图片

4

在乌蒙山教书的两年,我继续给古诗谱曲,教授乌蒙山里的孩子。他们的歌唱,让这些古诗作品悄然地生长。

《苔》是那时候的作品。因为《经典咏流传》节目,这首小歌竟被无数的人传唱,令我感动的是,唱得最多的,是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们。《苔》生于讲台,传于舞台,仍归于讲台。它并没有背离初心,它是为教育而生的作品。

然而,《苔》只是我作品的其中一首,还有其他作品也等着被大家去唱,去赋予它们生命力,去产生它们的教育价值。

在苔开放在央视舞台之前的一年,我就找来新老朋友们,整理不同时期的作品。这些朋友,都有一个特点——他们都是在角落里默默干事的人。所以,我给这个音乐团队起了个名字,“苔音乐”。“苔音乐”会和小象汉字一起,将上百首作品慢慢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梁俊唱古诗作品第一辑——《苔》系列唱吟已经推出,欢迎大家前去喜马拉雅FM免费收听,跟着我们一起唱古诗。只要唱,不要怕。

这次我们没有找小梁(梁越群)来唱《苔》,而是录了两个版本,它们是上海小朋友的夏初版和山东大孩子的欣璐版,这么做,是想传递一个声音:每一个不同的人演唱,都能让《苔》开放出属于自己的花朵。

苔属于每一个唱它的人,古诗也属于每一个爱它的人。

5

最近有记者采访我的妻子,问道:“《苔》是你最喜欢的作品吗?”她脱口而出:“不是啊,我老公还有很多作品都很好听。我觉得我妻子说得很对,不信的话,去听一听、唱一唱,你们就知道了:)

《苔》系列唱吟,十首古诗,给所有的朋友!我们相信,当你们都愿意跟着这些音乐,开口歌唱这些古诗的时候,诗性教育的种子就会在人们心间生根发芽。

一路走来一路唱,他们和梁俊的古诗谱曲_第3张图片

长按上方二维码,即可去喜马拉雅FM免费收听。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路走来一路唱,他们和梁俊的古诗谱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