俚语村言|上下五千年,弹指一挥间_诸子百家之第17讲-孟母三迁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意味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终于得到了国际承认。我们知道,在中国璀璨的历史文化星空之中,有许多闪亮的明星。其中最熠熠生辉的那一颗,也许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俚语村言|上下五千年,弹指一挥间_诸子百家之第17讲-孟母三迁_第1张图片

我们已经了解,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孔子是儒家的开山鼻祖。另外,儒家公认,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亚圣。那么,不知孟子有什么特别之处?他的成长经历又是如何呢? 也许,众多疑问,要从孟母三迁讲起。

第17讲. 孟子的母亲为什么要三次搬家呢?


俚语村言|上下五千年,弹指一挥间_诸子百家之第17讲-孟母三迁_第2张图片

孟子(约公元前385年--公元前304年)姓孟,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领军人物。孟子继承并且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形成了一个更加完善的理论体系,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至圣”孔子。人们往往将孟子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们的学说就称为“孔孟之道”。


俚语村言|上下五千年,弹指一挥间_诸子百家之第17讲-孟母三迁_第3张图片

孟子出生时,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已经去世大约一两百年了。据史料记载,孟子家境清贫,在孟子三岁时爸爸就死了,孟子的妈妈费尽艰辛将他抚养成人。孟子的妈妈很重视对幼年孟子的教育,流传下来了三次搬家的故事。


俚语村言|上下五千年,弹指一挥间_诸子百家之第17讲-孟母三迁_第4张图片

首先,建议大家先试读一遍孟母三迁(汉·刘向)的故事的原文,还算是浅显易读的: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衒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俚语村言|上下五千年,弹指一挥间_诸子百家之第17讲-孟母三迁_第5张图片

话说孟子的爸爸去世后,母子俩相依为命。一开始,他们住在一处墓地的旁边。少年孟子出于好奇,就学着大人祭奠、嚎哭的样子,玩起了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忧虑地说:“这可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俚语村言|上下五千年,弹指一挥间_诸子百家之第17讲-孟母三迁_第6张图片

很快,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一处集市附近。不料,集市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孟子又禁不住开始模仿集市上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摇着头说:“看来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俚语村言|上下五千年,弹指一挥间_诸子百家之第17讲-孟母三迁_第7张图片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初一和十五这两天,官员们就会来向老师行礼跪拜,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并且来访的官员们个个温文尔雅,互相之间也非常有礼貌,孟子就有样学样,不久也学得像那么一回事了。这时,孟子的妈妈高兴地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俚语村言|上下五千年,弹指一挥间_诸子百家之第17讲-孟母三迁_第8张图片

在孟子的少年时期,有一次,他在吟诵诗文,他的妈妈在一旁纺织。由于周围环境比较吵闹,孟子的注意力就分散了。孟子的妈妈听见孟子经常卡住,吟诵不下去,就问他:“为什么要中间停顿呢?”孟子回答说:“妈妈,我刚才忘记了,过一会儿又想起来了。”孟子的妈妈立即拿起刀子,割断了正在织的布,然后说:“孩子你想想,这匹布如果割断了,还能够再接上去吗?”孟子恍然大悟。从此以后,孟子读书就更加专心了。


俚语村言|上下五千年,弹指一挥间_诸子百家之第17讲-孟母三迁_第9张图片

孟子一生都牢记妈妈的话,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了一名儒学大师。一般认为,孟子的学说是源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孟子曾经说:“我没有机会亲身聆听孔子的教诲,我是偷师学艺,私自向别人学习孔子的学问的。”可见,孟子的求学过程并不是十分顺利。这也说明,正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孟子才成为一个万人敬仰的大学问家。


俚语村言|上下五千年,弹指一挥间_诸子百家之第17讲-孟母三迁_第10张图片

“孟母教子”故事的影响特别深远, 西汉刘向编纂的贵族妇女的学习教材《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随着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大力宣扬,孟母逐渐成为了我国古代慈母的典型代表。 待续……

谢谢大家关注俚言的原创文章,《诸子百家》共计100讲。

文中引用图片均来自于互联网。

你可能感兴趣的:(俚语村言|上下五千年,弹指一挥间_诸子百家之第17讲-孟母三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