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奕䜣:最不该被踢出局的王爷

公元1861年,咸丰皇帝尸骨未寒,满清王朝内部就发生了一场流血的宫廷政变,史称“辛酉政变”。

它导致的直接结果是胜利方的慈禧太后由此拉开“垂帘听政”大幕,逐渐成为清朝后期真正的掌门人。不过,细观此事变的前前后后不禁惋惜:咸丰帝不该将弟弟奕䜣踢出顾命大臣之列,若将其安排在内,或无宫廷政变,可牵制慈禧干政。

1.哥哥临阵逃跑,弟弟临危受命

公元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攻打广州,想挑起战争再捞些好处,结果被清军击退。死心不改的英军联合法军于1857年攻陷广州,并一路北上打到天津,咸丰帝忙派使臣与其议和,签了《天津条约》。不久,英法提出要进一步加大他们在中国享有的特权,被咸丰帝驳回。于是,英法在1859年会合兵力,发动新的战争且扬言打进北京城。

在他们打进北京前,惊恐下的咸丰皇帝以“木兰秋狄”为由逃到承德,让弟弟奕䜣留下来和对方谈判。奕䜣机智干练,深受父皇道光帝的宠爱,曾打算立他为接班人。和西方人的较量下,经皇帝允许,他代表清廷签订了《北京条约》,使联军退兵取消对清廷的穷追猛打,外交“首秀”让洋人对这位六王爷多了几分好感。

2.临终托孤,奕䜣出局

在承德的咸丰帝,虽不必面对侵略者嘴脸,但内心在苦苦挣扎,自打登基来,内有太平军,外有侵略者,且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一个接一个的签,青年皇帝心力交瘁。急火攻心下,于1861年7月病逝于热河行宫。

临终前,对于身后事他做了自以为完美的安排

第一,立载淳为皇太子,继皇帝位

第二,下诏书明令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8人为“顾命大臣”全心辅佐新皇。

第三,将两枚印章分别赐给小皇帝和慈安太后,小皇帝拿“同道堂”印章,太后拿着“御赏”,但凡有旨下发,须两枚印章同时加盖才能生效。(类似战国时期的“虎符”,将军和君王各一半,二者合二为一方能生效)

从安排看,第一件无异议,虽载淳只有六岁,但是他唯一的儿子没得选;第三件,印章分开放,或是制衡八大臣和太后,或为防止慈禧干政,毕竟历史上皇帝年幼,母亲趁机走到台前的例子不在少数;可这第二件就有些不可思议了,一则咸丰帝为宝贝儿子能顺利掌权打造了八人的强大队伍,要知道同样六岁继位的康熙也不过只有索尼、鳌拜等四人;再有历朝皇帝指派顾命大臣多是从自己近亲、才智上佳、有力挽狂澜本事的人中挑选,血缘关系说,奕䜣应该当仁不让,兄弟俩从小一块儿长大且英法联军逼近京城时,咸丰帝想到的第一人就是他,足见对弟弟处理棘手问题的能力,他是有把握的。但看此人事安排,你却怎么也找不到奕䜣的影子,仿佛他就该在人间蒸发。

咸丰皇帝奕詝幼年丧母,由奕䜣的生母静妃抚养长大,俩人有过亲密无间的兄弟情。皇室中人,除了兄弟还有权利,弟弟奕䜣做事果断干练处处领先于哥哥之上,道光帝在选继承人时在两子间犹豫不决,想立长又想立贤,看他在立储诏书上写的“奕詝继位,奕䜣封王”可见到最后对小儿子的位置还在纠结。储位之争使兄弟俩的关系出现裂痕,奕詝继位后将奕䜣晾在权利边缘,猜想若不是北京出事,他是不会让能力优于自己之人出面议和的。

再想想,奕䜣在北京的外交风范,弟弟如此能干,万一是第二个多尔衮怎么办?自己留下的孤儿寡母怎会是他对手?

几番盘算下,咸丰帝就像没看见奕䜣似的,将他踢出局,让他继续做无权无势的逍遥王爷。

3.你对视而不见,我就走到你的对立面让你看个清楚

咸丰帝千算万算,都不会料道正是这个被他踢出局的弟弟帮着两宫太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打破了他辛苦布置的平衡局面。

不知道,尚未入土的皇帝看到这幕是否瞠目结舌,是否后悔自己亲手将一个能力卓著的强者推向对立面。

倘若,咸丰选择的八位大臣像索尼、鳌拜那样经历过大风大浪的锤炼,能力威望皆高或许能和慈禧一较高下,毕竟当时的慈禧太后没有参与过多少政事,她文化水平也不高。事实上这八位没有几人做事果敢,像肃顺、端华这些人是一起跟着咸丰帝逃到承德来的,京城危机时刻没敢出来表示要陪着六王爷应付洋人,反是文祥提出留下,且在人际关系上,肃顺仗着皇帝的宠爱对奕䜣百般排挤,奕䜣的小团队里上过带兵打仗的僧格林沁、文祥对八大臣也都看不顺眼。所以这个人事安排总体上不能让人信服。

强者,从不甘寂寞,更何况爱新觉罗的子孙。出局的奕䜣选择和两宫太后联手,用行动告诉哥哥:“你对我视而不见,我就走到你的对立面让你看个清楚,知道雪藏人才的后果。

同样是托孤,对比自己优秀的人,刘皇叔的做法就高明了许多。

刘备和东吴交战,兵败后一病不起,把诸葛亮叫到跟前,将儿子刘禅托付给他。

托孤过程中,君臣间有段耐人寻味的对话

刘备说:“先生,您的才能比曹丕强百倍千倍,日后一定能做出番大事业来的,我的儿子呢,如果能辅佐,麻烦您辅佐他,如果不成器的话,您就取而代之吧。”

诸葛亮说:“主公放心,我一定竭尽全力辅佐少主,保护好刘氏江山”

听完诸葛先生的答复,我想刘备一定是非常满意的。看看自己的那些臣子,诸葛亮威望、能力、道德操守皆高,这样的强者,关键时刻不可能用踢他出局方式解决。

老虎就是老虎,你不能假装没看见,看你怎么对待。安排了八个人又能怎样,皇权时代,一位是小皇帝的亲妈,一位是道光皇帝封恭亲王,而那八位只是臣子,还没有兵权。皇亲贵胄和没有兵权的臣子争夺结果是不言而喻的,事后肃顺、端华、载桓被杀,其余革职,小皇帝的年号改为“同治”意为: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共同治理天下。

慈安太后对政事不感冒,继续与世无争做她的太后;慈禧太后呢,实现了自己垂帘听政的美梦,奕䜣被封为议政王走上权利的顶峰,加上列强此前对他的好感,在外交上也是游刃有余,后来还带领李鸿章、左宗棠他们开展了一场自救式的洋务运动。

4.若奕䜣在顾命大臣之内,或无政变发生

恭亲王奕䜣虽比不上多尔衮,但机敏干练、眼界格局缺远超八大臣。个人认为,若他被列入顾命大臣名单中或许有些事可避免发生。首先,虽然奕䜣和肃顺间有矛盾,但为了时局的稳定,猜想他们会表面要好,大不了政稳定后,奕䜣利用王爷的身份秋后算账也不迟。其次,若奕䜣被任命为顾命大臣,名符其实权利赫赫的恭亲王,我想为了维护爱新觉罗的江山也没有和慈禧联手的必要。慈禧太后不是当年的孝庄太后,她不是政治家,只是一个贪恋权利之人,她的那些势力还是垂帘听政许久后慢慢培植起来的,若无人支持,这场政变很难发生,即使她想干政也没那么容易。再者,辛酉政变后,侵略者听说奕䜣上台时很满意的,他们认为和聪明人可以很愉快的玩耍,故而猜测若奕䜣是顾命大臣,他们也是扶植的,慈禧要想从恭亲王手里夺权或许列强会干涉,后来戊戌变法失败后她想废黜光绪帝,列强不就强烈反对过吗。

当然这些仅是个人的推测,毕竟历史没有那么多如果。

事实上,六王爷奕䜣一生似乎和“出局”挺有缘分,第一次的皇位之争,被父皇踢出局;此次的大臣安排,被哥哥踢出局;中法战争时,慈安太后去世后,慈禧太后嫌小叔子太碍眼,于是在1884年再一次将他踢出核心圈,虽也在朝堂任职,但多年的宦海沉浮,锐气被消磨殆尽,意气风发的六王爷已不复当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新觉罗·奕䜣:最不该被踢出局的王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