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罗辑思维》

《罗辑思维》和《晓说》是我在跑步和干家务时经常听的节目,二选一。就像常看的美剧《生活大爆炸》和《基本演绎法》。基本感觉都是个乐子,作为并行任务打发时间用的。想起来听一耳朵,错过了也没啥可惜的。

核心 --- 内容,形式,自媒体,社群

内容 这是一档知识类脱口秀节目
《罗辑思维》的内容相对比较宽泛和驳杂,为了写这篇千字文,头一次看了历次节目名称汇总,才发现总共近70期节目,自己感觉听过的不到20期,其中还有好多是听了一半就扔下的。

  • 历史/政治类话题最多也水平最好:多是从某个历史事件说起,抽丝剥茧的还原当时的具体情境,然后用一套理论解构相对普遍的对某段史实的认知模式,甚至更进一步引出某些观点。比如最近说过魏忠贤和倭寇。最初感觉是罗胖是学历史出身的,因为感觉他说历史的主题特别是明清两代居多,也很擅长,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充分体现其所擅长的说书人风格。
    中国历史宋,明,清居多,外国基本上美国,法国,罗马等西方国家居多。
    单从内容而论,也是历史普及教育,即使我这种只看过几本黄仁宇,钱穆的人也对他说的内容都大概有个认知。但差距也许就体现在大多数人了解,很多人知道,少数人可以表达,而只有区区几个人可以精彩演绎。
    从演艺水平的角度,我也更喜欢听他历史方面的那些期节目。

  • 社会话题: 逃离北上广,剩女,反腐,反垄断,中国前途等。
    比一般好,但也好的那么有限
    比较搞笑的是罗胖在今年情人节左右说了期如何男生如何搭讪的话题,尽管有各种心理学理论的掩饰,但图穷匕首见时说到如何上床,尽管是音频,似乎也能从罗胖声音中听出窘态。但毕竟,作为人到中年的同龄人,我对罗胖有勇气挑战自我靠近90后的作死行为有相当的尊敬。

  • 思维模式:进化论,互联网,拖延症,阴谋论
    我的感觉是内容中相对差一些的,一方面内容没有新意,另一方面有些理论牵强。因为其大多是在解构一个理论或观点,只要说出一两个反例,就能证伪,但不代表他所推崇的理论就正确。
    当然只是感觉,因为我想想也举不出具体例子来说明一下。

形式: 视频,音频,微信,会员
主流接收形式为 每周半小时音频
很久才知道这是个视频节目,因为从来都是在手机的APP 喜马拉雅 或者 荔枝FM中收听。想想去看个歪嘴的胖子嘚啵也没啥意识,不知为啥搞成视频?
微信里每天早上60秒的语音,更多是Show态度和存在感,内容和大多数知名微信公众号的水平接近。

会员因为个人不爱热闹没想过参加,另外即使火爆也是10万人以内的事情,在中国怎么也算小众了。可以忽略。

** 自媒体**
确实开国内自媒体 成功之先河。 用他们的话说,让人看到自媒体能挣钱了。

** 社群化的互联网营销 **
什么会员缴费一天几百万,吃霸王餐,晒各种罗利幸福。确实吸引眼球,罗胖作为前央视经济节目的知名制片人,确实从经济类节目中修炼出真经,对人性,营销,80,90后知识青年的心态把握相当精准。
精彩的知识类脱口秀 --》 吸引有知识消费习惯和嗜好的年轻人加入 ---》 罗辑思维 社群成为话题被广泛认可存在 --》作为入口和流量 吸引商家进入,博眼球和刷存在 --》各种福利可再次炒作用于营销
这是一个非常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我一点不怀疑其会长期存在和继续赚钱。

为啥争议日多

其实我不是特理解,因为如果从其核心来说,对大范围受众还是脱口秀。作为脱口秀,结论只有一个:在中国,基本是最好的或最好之一。

我瞎猜,可能争论更多来自于

  1. 互联网思维是个说不清的东西,有人炒就有人骂
  2. 社群文化过于热烈,让我等吃不着葡萄的有些泛酸,“闹什么闹”
罗振宇其人

特意Google了一下其人,确实有过人之处,学新闻的,学历到博士。从在北师大教书做于丹的同事到各处给剧组写稿,然后进央视做制片人,主持人,出央视办自媒体。这么多年,练就的就是超强的表达能力。
很多人以外罗胖是靠读书读出的罗辑思维,我觉得完全不是。应该是他多年做剧组各种节目写稿,做制片人策划,做主持人访谈积攒下的对话题,对受众,对观点的把握能力。换句话说,人家一个人就把一个剧组能干的事都包圆了,而且还都是高质量的。想不好都不行。

这里有一个 采访罗振宇 的访谈,值得一看。

听《罗辑思维》和看书学习的关系

我还是很佩服罗振宇的所谓U盘化生存方式

越是自由职业,自媒体,越需要其个人能力: 1. 确有组织内部无法取代的高价值 2. 确有足够好的网络可供觅食生存。

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

我也很认同 前几天看过的紫松 文章 《求知成瘾,却无作品》 中所描述的求知成瘾者 的症状。

作为一个新媒体,「罗辑思维」做着出色的探索和有益的事;作为立足未稳的年轻人,求知瘾者却把自己生活中的主要角色定义为一个求知的听众。没有那么多的解惑诉求,却天天被解惑;不需要每天一点新视野,却天天去吃视野快餐。有人也许会说这只是占用每天的几分钟时间而已,权当消遣亦无妨。可惜这只是求知瘾者盲目求知的一个缩影,求知瘾者还会抽出更多的「消遣」时间去求知,越发地没有时间和精力在某个方向去做深入的研究,更没有什么能力去创作作品。罗胖的作品往大了说有创办的「罗辑思维」,往小了说有他对媒体和互联网的一些研究成果;求知瘾者有什么呢?

无论对罗振宇本人及《罗辑思维》节目是否认同,把脱口秀作为知识拓展的平台在我看来是缘木求鱼,望梅止渴。是把对知识和能力的渴求变成一种喂到嘴边的文化快餐。

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你的判断力决定一切。

写作记录

2014年4月15日 用时 2小时,大大超出预期,主要是对一个相对熟悉的话题反而觉得有些空泛。

你可能感兴趣的:(说说《罗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