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炼你的幸福

(一)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相信每个人的幸福观都不一样。在高中英语课里,我曾经这样和我的学生阐述我的幸福观:

Happiness, after all, is a state of mind.Do not think happiness is a serious thing you can never have without making painful efforts 。 Actually happiness is around us. Even the most ordinary people can find happiness in their common everyday life. When you are thirsty, water makes you happy. When you are hungry, food gives you happiness.when you are sweating buckets,a gust of wind brings you happiness. When you are exhausted from a hard working day, you can get happiness out of a good shower

是的,幸福,不过是内心的一种感受。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快乐和幸福。幸福就是渴极时的一杯凉白开,饥肠辘辘时的一个白面馒头,汗流浃背时吹来的一阵清风,劳累一天后一个畅快的热水浴。

无论你出生在哪里,无论你生长在什么时代,无论你遭遇了什么,你仍然能够满怀爱意的微笑着拥抱生活,拥抱世界,这就是幸福。

(二)金钱与幸福观的关联并非人们想像的那样直白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对幸福感的研究课程。幸福感,更专业的术语称为subjective well-being(SWB),即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主观评价。那么这种主观评价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研究表明,文化、工作、健康、智商和财富等因素与幸福感有一定的关联,但不足以影响个体对生活的整体满意度。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倾向于高估金钱对幸福感的影响,事实上,一旦满足了基本的需要,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并未随收入增加而递增,反而,对金钱的追逐会让人忽略休闲活动与家庭关系(而这两者均与幸福感有很大关系),更严重的是,对金钱的追逐会让人丧失对日常生活细节美的体验欣赏能力。

我一个闺蜜在瑞典生活了二十年。众所周知,瑞典是一个经济发达国家,人均国民年收入约为5万美元,这里法律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保证人人可以达到一定的生活水准,在我看来,瑞典人应该是很幸福的,但我的闺蜜却告诉我,抑郁症在瑞典是很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数据显示,大约有一百万的瑞典人(瑞典总人口为九百万)需要服用抗抑郁药,包括她读高中的儿子。再看中国的情况,在1990年到2016年间,总体国民生产四五倍骤增,而从多份不同的自我报告幸福感的调查数据看来,没有发现与经济发展相应的幸福感提升。

由此可见,金钱与幸福观的关联并非人们想像的那样直白。

(三)心灵的自由是幸福的基础

那么,幸福和什么有关呢?在我看来,幸福的基础在于心灵自由的获取。

我最近在读安·兰德的《一个人》。她对自由有一个经典的定义——所谓自由,就是:无所求,无所待,无所依。

对她的有关自由的“三无”,我的理解是,无所求,无所依,无所待,这是对自己之外的外部世界。而对待自己,恰恰相反,必须,有所求,有所依,有所待。

有所求:对自己要有要求,肉体不能塌下去,精神更不能塌下去。阅读,锻炼,思考,所有等等,都是对自己的要求。

有所依:自 己依靠自己。将自己修炼到能够依靠。

有所待:当然是期待一个更美的自己在前方。而不是期待什么救世主的出现。不是期待另一个人如何的爱你,而是期待自己如何的爱生活,爱世界。

一个将自己的生活系在他人身上的人,期待他人的爱从而觉得幸福——无论 这个他人是父母,子女,配偶——这样的幸福又是什么?

我的理解,真正的幸福是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成长弥漫出来的。你要播下这颗种子,然后,用你一辈子的心血浇灌养护,她会随着岁月成长,成长,再成长。


(四)那40%的intentional activities,(刻意的活动)


研究表明,在决定幸福感的各种因素中,环境的因素对幸福感的决定比数仅为10%,50%是由基因决定,另外40%的决定因素为intentional activities(刻意的活动),这种刻意活动包括主观认知与具体行动,可以这样说,决定人们是否幸福的并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关键是人们对所发生的事情在情绪上做出何种解释,在认知上进行怎样的加工,用怎样的行动去获得积极的情感。

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生活的真的不幸福,而是我们自己“感觉”自己不幸福;之所以经常“感觉”自己不幸福,是因为我们人类有一个劣根性的思维方式:总爱盯着自己没有的看,而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不以为然。这是让我们经常感觉自己不幸福的根源之一。

那么,用怎样的行动去获得积极的情感呢?

首先,独立思考加上大量的阅读是前提。独立思考加上大量的阅读,会让人的视野变得更开阔,对人类有更深度的关怀,对人类平等、社会公正等大问题的关注会让你觉得自己的渺小,个人的忧伤得失都微不足道。如果能把对这些问题的关注跟你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所做的每件事联系在一起,就能感受到行动的意义,而意义感与幸福感是有密切联系的。


其二,摆脱对物质的迷恋,就是给我们的生活,做减法。对物质,我们总是想要不断拥有的多些、再多些。一直是加法。这样我们就在自己的家中囤积了许多许多的物品。而这些多而无用的物品反过来会影响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心灵越来越累,越来越背负的多。所以在我们要带一个物品回家时,我们需要清醒的问问自己,我真的需要它吗?最好的处境是我们买下的每一个物品,都能物尽其用。

比如曾经我也迷恋过买衣服,衣服总是买不够,即使衣服很多还是不断要买新的,但很多衣服其实不过只穿几次,就不会再穿了,而的衣柜里似乎总缺少那么一件,后来看了《断舍离》这本书,我给自己立下原则:只买需要的,后来我对这个“需要”也产生了质疑,这个“需要”是对你的真实感受有意义吗?答案是否定的,自从明白了这一点但后我这几年减少了很多非理性的消费,很少添置新衣,除了食物购买和其他水电等生活开销,我的日常生活基本没有其他的消费,而购买书籍、旅行等就列在必须的清单,这样做了以后,我的生活质量感和自由感都提高了。

随着年岁渐长,我的原则就是,身上的東西能减则减,例如脸上的脂粉和身上穿的衣服,能省的,尽量节省,能捨的,洒脱地舍弃,只留下最基本的简约素净的東西,而对逐渐添加的能丰盈内心的东西,却格外珍重,例如往事、回忆、心事,亲情,還有爱过的人。

其三,真正接纳自己,学会理解他人

首先要学会了解自己的性格,学会泰然与自己相处,比如说天性孤僻的人不必要因为自己不善于交际,感觉自己是有缺陷的,接受自己还意味着不要与别人比较,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人的丰富和独特性,没法根据一个简单的纬度进行比较,你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

生活有N种方式,一万个人就有一万种生活方式,不贴标签的与他们对视,即使不能有所交集,也不必恶语相向,将其视为怪胎,学会理解,是对他人,也是对自己起码的尊重。

这个世界有许多的人,以我们不知道的方式存在;以我们不知道的方式活着,以我们不能理解的方式生活,一旦打开那个世界,你了解的人生啊,就像鱼龙混杂的海底世界,你无法与他人说,他人也未必会理解你。

可见,这世上最动人的词汇依然是“理解”二字。这样的理解,带来了自由,自我与他人的自由,不被世俗观念所绑架的头脑,无疑是给自己的人生松了绑。不必在在意别人对你的评判,安静地,沉默地,有尊严地活下去就是。你什么都不用证明,你的存在就证明了一切。生命有限,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获得小小的自由,不失为N种幸福活法中最有意思的一种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修炼你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