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折叠》,有没有你生活的印迹?

《北京折叠》,有没有你生活的印迹?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当大地被翻转,时间被切割,我们的世界也被分为三个独立的空间,每个空间交错衔接,但却截然不同,从时间、空间的分配上就显而易见。三个空间里的每个阶层,生活完全不同,但却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存在。现实里的你,体验过哪个?又都属于哪一个?

当王健林的那句“我们要先定个小目标,比如先挣它一个亿”风靡全国的时候,没多少人会确切知道,他的万达一天的销售额是多少,因为我们真的想不到。我们生活的环境里,从来都是父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每天按时上班,每月按时发工资,然后努力节省,慢慢存钱,年复一年。那一个亿的小目标,离我们还太远,远到无力想象,所以第三空间会有五千万人,第一空间只有五百万。但其实,现实里的第三空间,人更多。

还记得父母刚到北京时,白天扫大街,下了班就去一个连锁酒店拉垃圾,然后分拣,整理、一个星期打包卖一次,每晚都将近十一点才回来。母亲装钱的布袋子里,那些零散的二十、五十都是这么来的,我和弟弟的学费里也有塑料瓶和破纸箱的痕迹。我的父母真的就像主人公老刀一样,生活在城市的底层和边缘,那么默默无闻,毫不起眼,努力挣钱,拼命省钱。

每年在中关村,去做兼职的教育机构,里面的老师大都是北清,北师、首师的研究生博士,见过熟识的名师,一周轻松入账几十万,而自己的远不及他的百分之一;也见识过孩子上课,保姆姥姥妈妈一起陪读的;也知道有保姆来代替出国孩子上课做笔记的;更知道太多初一的孩子,已经在学高中的知识……谁说北京的孩子,考清华北大就像你写个A那么简单?当我们在偏远的乡村,起早贪黑帮父母干农活的时候,他们也已经睡眼惺忪的穿梭于各大教育机构,课排的满的,连回家吃午饭的时间都没有。只是一样的辛苦,却是不一样的结果。归根究底,资源的分配以及对教育重视程度的能力,从我们出生就拉开了距离。对时间利用的差距,随着年岁被越拉越大。

《北京折叠》,有没有你生活的印迹?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二十几岁的见识真的会成为,自己人生的天花板。老刀的年纪跟我父亲一样,对自己的人生基本没有了别的期望,有份安定的工作就好,不图别的,但希望孩子可以不要像他这样辛苦。我的父母北漂十多年,基本没买过什么衣服,一年四季工服,不是他们不愿意收拾的体面,是因为每一分钱都有它更好的用途,就像老刀算的,一年不吃早餐能攒够糖糖两个月的幼儿园开销,取舍之后,都会向子女倾斜。

还记得当初成府路的那条小胡同,白天人声鼎沸,晚上喧嚣不止,总有污水横流,还有吆喝不断,每次穿过,都会觉得和对面的高档写字楼,显得格格不入。两个空间,有时真的只隔一条街的距离。很多时候,一个人站在衔接两端的天桥上,看着一边的高楼林立,一边的破败拥挤,以及桥下的车流如洪,心里总会五味杂陈,就像大一开学时看到的:一辆法拉利跑车面前,两个捡垃圾的大妈为一个塑料瓶子,旁若无人的破口大骂。生活就是这个样子吗?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生活的样子。贫富差距的拉大,每个人都能深切的感受到。

很多人看了《欢乐颂》,都觉得年轻时的我们,都是自我奋斗的邱莹莹,但慢慢的被现实熏染,就都成了总想攀高枝儿的樊胜美。对物质、名利的追求,确实让很多人都像依言一样,明明很现实的选择了一个年纪与她爸相仿的富豪,却总想在秦天眼里展现的完美清纯,一尘不染。这是谁的错?

三个空间长久和谐的相处,即便老刀穿越见识了其他两个空间,他也没有抱怨自己生存空间的拥挤和不堪,也没有对第二空间有向往和憧憬,更没有对第一空间有嫉妒和不满,他就那样满足着,这有没有让你想过为什么,是思想的局限还是早已习惯了的阶层固化?而这将是我们以后的社会。

但还好的是,书里的每个阶层都没歧视老刀,张显没有嫌他脏,还跟他侃侃而谈,老葛不仅帮他躲过检查,还对他好生款待……这些都比我们现实里经历的温情太多。弟弟在北京读书那几年,因为活泼开朗,和小区里一个韩国籍的小男孩玩的很熟,一起去花园捉虫子,一起讨论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一起去观察知了……直到一次,那个小男孩的手机丢了,他就再没找过弟弟。很久以后又见到,他才告诉弟弟,因为他的爸妈觉得手机是被弟弟偷走了,只有北漂贫穷的人才会这样。当我知道这件事,心里一直在呐喊:跟他们比,我们确实贫穷,但贫穷就一定要会鸡摸狗吗?更何况弟弟还是一个小学生!从什么时候开始,人品和金钱成正比了?

《北京折叠》,一本不得不看的好书。

我是珂珂苏,
一起加油哈~~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京折叠》,有没有你生活的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