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荣宝斋》

这是一本能让你产生阅读快感的书——象我这样一个读书速度不算快的人,能在两三天之内一口气读完57万字,不可谓不快吧?但若单是速度快,还不能与阅读快感完全划等号。虽然我不愿意用“老少咸宜”这样俗套的词,可事实上,这真的是一本任你看了,就会爱不释卷的书。

品读《荣宝斋》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本书的名字叫《荣宝斋》。诚如书名所言,这本书描写的是百年老店荣宝斋从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陷通州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这段风雨飘摇的战乱年代里的兴旺与衰败,以及荣宝斋祖孙三代掌门人的商海沉浮。作者都梁,以《亮剑》《血色浪漫》《狼烟北平》等军事题材的小说轰动一时,这本书从某种意义上说,几乎可算是他的转型之作(他本人是否认同这种说法我就管不着啦)。

如果用水果打比方,我愿意形容它是一串紫红色的葡萄:小说开篇便定下了气势逼人波澜壮阔的基调,让你拿起那串葡萄不用掂便知它的份量;庞大而又条理分明的情节铺陈,繁茂得如同那些汁液饱满、排列紧实的葡萄颗粒;结尾部分笔调一路走低,最后迎来了光明的走向,又象葡萄逐渐收拢却不失圆润的收稍。

小说的结构也宛若葡萄:由两幅传世名画的归宿这根主线引出几条大的分支以及若干细小的枝杈,通过散点式的手法,将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岁月下的故事呈现到了读者面前——一爿老店,两张名画,三代同堂,文房四宝,五行八作,九转功成.....这些延伸出来的枝杈犹如一本普及版的微型百科全书,你不但能够洞悉一家有着三百多年悠久历史的老店曾经历怎样的起承转合,可以品味吃喝玩乐提笼架鸟的老北京文化,了解有关文房四宝的让人大开眼界的奇闻逸事,还能看到汪精卫、张大千、溥心畲、善耆、王国维、辜鸿铭、罗振玉等众多名人看似独立却又各有牵连的精彩故事.....其星光四射的程度丝毫不逊电影《建国大业》,真个是,好一幅骚人墨客众生相,热闹闹你方唱罢我登场。

就象葡萄有着极为诱人的视觉感受,这本书也有着强烈的镜头感。比如少东家张幼林的出场:“这一天距张仰山救活郑元培已经过去了三十四年。张仰山的孙子张幼林急急忙忙地从宅子里跑出来,脚下没留神,跨过门槛时险些摔了一跤,张幼林这年十六岁。”祖孙之间的时空转换巧妙地在这个瞬间完成,俨然是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神来之笔。

语言沿袭了都梁的一贯特色,厚重而不沉重,通俗而不庸俗,经典的语言虽然不多,但通篇读来很愉快,仿佛每一颗枝杈上都结着同样香甜的葡萄,既解渴,又营养,既不会酸倒牙,也不会上火。

对善于编故事的人,我的内心总是充满了敬意,但作为一个挑剔的读者,却又忍不住要略作刻薄状地品头论足一番——就象吃葡萄哪能不吐葡萄皮,洋洋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怎么可能没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呢?故事虽然引人入胜,但某些人物形象刻画的弱化,仍是这部小说显而易见的一个瑕疵。

男主角张幼林,年少时一副纨绔子弟的习性,跟着叔叔吃喝玩乐不思进取,但正直善良,有侠义敢担当,尤其是在结识了大侠霍震西之后,性格的发展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但步入中年之后整个人的形象却是一派温吞,后半段几乎就成了一个跑龙套的,这样的安排,未免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他的母亲张李氏,明事理识大体,受命于危难之中,应该是一个胸襟开阔的巾帼女子,但有她出场的片段,却几乎场场都是哭哭啼啼泪水涟涟,很难让人把她的形象和她应该承载的历史使命统一起来。这母子二人的性格特点和人生轨迹都与《大宅门》里的白景琦和白少奶奶如出一辙,但在人物塑造的笔法和功力上却有显而易见的高下之分。

他的兄弟张继林,年少时是一个读书用功奋发有为的有志青年,成年后却面孔模糊,毫无光彩和特点可言,及至英年早逝,也逝得稀里糊涂让人不明就里。

倒是一些配角,比如大侠霍震西,反面人物左爷、宋怀仁等人的形象,反而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尤其是张幼林的叔叔张山林,即使是在八国联军的枪林弹雨中,也依然临危不惧,提着鸟笼儿悠然过市,那个誓将吃喝玩乐进行到底的顽主形象,让人既恨得牙根痒痒,又忍不住拍案叫绝。

品尝了葡萄果肉的甜,再说两点读完此书的感受,权当是葡萄籽了吧——现在,葡萄籽可是个稀罕玩意儿,据说它不但抗衰老抗氧化还软化血管防过敏呢!

一、比金钱更宝贵的,是人的品格。

宋徽宗赵佶的《柳鹆图》和怀素和尚的《西陵圣母帖》这两幅名作的曲折经历和最终归宿,在本书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这两幅名作也象一块试金石,验出了多少道貌岸然的面孔后的丑恶灵魂,但围绕着它的,更多的却是人性之中的真善美。我们看到了张仰山的至性,看到了秋月的至情,也看到了张李氏在一个做出过承诺的儿媳和一个普通母亲之间的挣扎和抉择.....

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为了营救汪精卫,张幼林把《西陵圣母帖》送给了肃亲王善耆。张的公关策略没错,善耆是个爱字如命之人,但最后善耆却将宝贝郑重交还了回来,他说:君子不夺人之爱,我善耆做了一辈子官,还没收过任何不义之财,你也千万不要陷我于不义.....

这散发着灵魂香气的一幕让我感动良久,《左传》里的子罕曾说过:“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是的,人有境界,自成高格。

二、比学问更重要的,是人的胸襟。

荣宝斋的东家,从祖辈醉心篆刻的张仰山,到孙辈心性自由的张幼林,对荣宝斋的经营之道都不熟稔,但荣宝斋却能历经百年风雨得以传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表面上看,创造这个奇迹的,是荣宝斋的掌柜。因为他们既专业,又敬业,不论是林满江,庄虎臣,还是王仁山,都毫无二致地以荣宝斋的兴荣为己任,踏实本分兢兢业业。但从深层次来看,撑起了这爿老店,却是张家人的胸襟,是信任,是以德服人。

东家任人唯贤,坦诚相托,最大限度地给了掌柜施展才华的空间;待人宽厚,视若己出,免却了掌柜的后顾之忧;用人不疑,信任为先,几任掌柜才会殚精竭虑地为他效力,也才会有张喜儿最后的舍命护店.....

有好东家,是掌柜的幸运;有好掌柜,是荣宝斋的幸运。这是人心换人心的结果。

而更多的时候,我们不是也常常陷入这样或那样的误区,以为知识能承载一切,而忽略了其他的东西么?就象,对孩子的教育,我们总是试图向他们灌输知识的力量如何强大,似乎大到足以撬动整个地球,却忘记了这需要一个怎样的支点.....

我突然发现,这两点感悟,其实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而这,也正是作者最终想要表达的主题吧——

以宽厚之心待人,以公平之心行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品读《荣宝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