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蔷薇》是前苏联现代著名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的著名文学作品,它是作者根据自己在莫斯科高尔基文学研究院散文讲习班讲授写作技巧和心理学十多年的讲稿加工而成的。
《金蔷薇》是一部关于创作的专著,具有理论探索的意义。但作者采用了活泼生动、简洁优美的散文方式来写作,让人读起来感到趣味盎然、诗意浓厚,所以深受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喜爱。
这是一个关于尘土的故事,因为这些尘土弥足珍贵……
1
让·沙米是一位巴黎的清扫工,靠打扫所住街区的几家手工作坊为生。
他住在市郊的一间茅屋里,与洋铁匠、鞋匠、捡烟头的人和乞丐为伍。
他被邻居们戏称为“啄木鸟”,因为他身材瘦小、鼻子尖尖、帽子底下伸出的一绺头发,很像鸟儿头上的羽毛。
让·沙米也曾经有过一段好日子:墨西哥战争时期,他在“小拿破仑”的军队里当过兵。
不知道算不算走运,因为患了严重的疟疾,沙米被遣送回国。临行前,团长托他把八岁的女儿苏珊娜带回法国,送往里昂的姐姐家。
一路上,为了逗苏珊娜开心,沙米绞尽脑汁,把自己的经历编成各种故事,讲给这个小女孩听。
其中有一个关于金蔷薇的故事:
有一位老渔妇,不管生活多么贫困,都不愿意卖掉她唯一珍贵的金蔷薇。因为那是她当姑娘时,她的情人为祝她幸福送给她的。
据说,谁家拥有了金蔷薇,谁家必有福。而且有福的不光是这家人,还有那些在这朵金蔷薇上摸过一下的人。
老渔妇一直坚信这个说法,后来果然过上了好日子。她的儿子从巴黎学成归来,成了一个大画家,信笔一挥,就能赚到大把的钱。从此老渔妇的家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听完故事,苏珊娜问道:“让,会有人给我送金蔷薇吗?”
“什么事都是可能发生的。”沙米回答。
2
沙米把苏珊娜带到里昂,交给她的姑妈后,转身离去,背囊里藏了一件小姑娘的纪念品:一条从她辫子上解下来的皱巴巴的蓝绦带。
岁月无情地逝去,沙米最后成了巴黎的一名清扫工。他很想找时间去看看苏珊娜,但是因为各种原因,终未能成行。
直到有天早上,沙米从荣军桥上经过,看到一个身穿镶花边的淡紫色连衣裙的少妇凭栏而立,忧伤地俯视着塞纳河......
善良的沙米担心早上塞纳河水的寒气太重,提出要送少妇回家。
“我现在已经无家可归了!”少妇回答,然后朝沙米转过身来。
沙米顿时悲喜交加:居然是苏珊娜。
3
苏珊娜在沙米那儿住了五天,在这五天里,巴黎上空升起了一轮不寻常的太阳。所有的建筑,就连那些满是烟子的老房子,所有的花园,甚至沙米的小窝,都像珍宝一样在太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在了解到苏珊娜的生活状况后,虽然万般不舍,沙米毅然无私地当起了苏珊娜和她情人之间和好的信使。不久以后,苏珊娜的情人驾着马车来接她,苏珊娜立即兴奋地跳上了马车。
“如果你愿意跟他走,祝你幸福吧!”沙米埋怨地说,“我真不喜欢这个表里不如一的人。”
“我还一点数都没有呢,要是有谁送给我一朵金蔷薇就好啦!”苏珊娜临走时,眼睛里闪起了泪光。
4
苏珊娜走后,沙米开始悄悄收集珠宝作坊里的尘土,因为这些尘里有少量的金粉。
沙米决定把尘土中的金子筛出来,铸成金锭,再找珠宝匠打成一朵金蔷薇,送给苏珊娜,让它给这位姑娘带来幸福。
当金蔷薇终于打好时,沙米却获悉,苏珊娜已经离开巴黎去了美国,从此没有了消息。
沙米不再去收拾作坊,而是整日躺在自己的茅屋里,默不作声,直到有一天,悄悄地死去......
珠宝匠来看沙米,从枕头下面拿出那朵用皱巴巴的蓝绦带包着的金蔷薇,不慌不忙地走了。
不久以后,珠宝匠把金蔷薇卖给了一个不修边幅的作家,连同沙米和这朵金蔷薇的故事。
5
老作家在自己的札记中写道:
“每一个瞬间,每一个偶然传来的字眼和眼神,每一个深邃的或诙谐的念头,人的心脏的每一次不易觉察的跳动,以及杨树的一片飞絮或夜里倒映在水洼中的一点星光--其实全都是金子的碎屑。
“沙米的金蔷薇啊!在我看来,多少可以成为我们创作活动的榜样。
“老清扫工制作金蔷薇的目的是为了给苏珊娜带来幸福,我们创作的目的是为了使大地变得秀美,为了让人类宽广的心胸和理智的力量战胜黑暗,并且如同永远不落的太阳一般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