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选读:《亚当·斯密的人性观》

每日选读内容笔记 | Day-33

每日选读:《亚当·斯密的人性观》_第1张图片

今天的内容来自“ 得到”专栏——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之 《亚当·斯密的人性观》。这是正式内容的第六讲,核心讨论的是“人到底自私的还是不自私的”。

上一篇讨论的是“人是否理性”的问题,我们的结论是,经济学考虑的是存活条件,而和人是否理性没有关系。今天是另一个问题,一种说法认为“经济学是建立在人性自私的前提之下,但实际上,人经常又不是自私的,所以经济学不一定对。”另一种说法认为,“人有时候可以自私自利,但也要讲道德,也就是限制自己的自私。”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当中主张人是自私的。而其此前另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讲的却是道德。实际上后者是先于前者17年发表的,是亚当·斯密整个理论框架的总体现。人是自私的,但同时也具有同情心和爱心。虽然不是每个人的同情心都一样强,但会把自己认为的别人幸不幸福,当做自己幸不幸福的一部分,这是一种天生的能力。

不过,“人的同情心,是随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拉远而急速下降的。”相较于对待一个离自己非常远的人(不止是地理,还有各种条件关联),我们自然会对那些离我们很近、关系紧、共同点多的人要亲近得多、更有同情心和爱心。而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需要的物资、必需品,实际上大都来自于不认识的陌生人生产的商品,他们并不是出于爱心来提供自己的劳动。这就意味着,在空隙之外,存在一个用来弥补情感疏远的工具,那就是每个人出于“自私”而产生的市场协调。

小圈子靠爱心,大世界靠市场。商业才是最大的慈善(这也是后面几期会讲到的内容)。人是自私的,也有同情心,能够爱,但是因为爱是非常有限的,随着人与人的距离的拉开,爱就会下降。所以不能靠爱来协同的地方就需要依靠市场。我们不会把跟陌生人打交道的规则,用到我们的小圈子里去,不会把市场的规则用到家庭、朋友圈里去。同样,我们也不会拿家庭里面的要求和标准,去要求社会上的其他陌生人。

用一句话作为总结:

如果以非黑即白的观点来看待一个理论,觉得它是一整块、不可分割的,那它给你提供的价值还不如没有,因为有笃信才容易走火入魔。
而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能在脑中同时保留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还能正常行事的人,往往才能有效利用这些理论,最终获得价值和成功。

知识红包 在这里~
供你深入了解。


——持续输出的第33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日选读:《亚当·斯密的人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