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海比特训练营第三天

周二,海比特训练营进入第三场,老师终于开始亮大招了,和之前一样,首先是易仁永澄老师在网上进行授课,然后在微信群里进行答疑。

只是答疑完了,老师发了一篇文章,深深地打动了我。(待会再讲)

心智|海比特训练营第三天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易仁永澄的课件

“明确概念是一种习惯”,这和老师所写的6条元规范里第四条利他主义中的“用绝对坐标沟通”有相近的意思。我的理解是,在和别人沟通的时候,自己要先知道自己说的到底是什么,然后再用别人能理解的方式表达,避免鸡同鸭讲(老师反复强调的话,偷偷用下)。

用绝对坐标沟通。先看看相对坐标是什么,所谓的相对指的是沟通对象是在身边,他可以理解自己的背景、情景、语境、指代词等一系列信息,然后快速给出正确的响应。想想看,这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沟通本来就是需要彼此对用词达成共通、句子能够互相理解、事实意图清晰才能有效,而站在相对坐标的情况下通常会出问题。举个例子,上周答疑会有个伙伴问我:“老师,我最近心情特别烦乱,用了所有方法都没有用,怎么办?”如果您是答疑老师,您会怎么想?这就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使用相对坐标沟通的典型反例。

心智|海比特训练营第三天_第2张图片
图片来自易仁永澄的课件
心智|海比特训练营第三天_第3张图片
图片来自易仁永澄的课件

在前两的课程训练中,我经常去微博查看以前学员提交的作业,也认真看了几个老师点评为好的学员作业,我心里在想,怎么有的人写的习惯是,勤思考,做事高于他人期待,关心他人,自律等等,而我写的都是具体的事情,画画,写作,学英语,早起,锻炼身体等等,同样都是罗列习惯,别人写的那些价值取向性的习惯和我的习惯有什么区别呢?另外,习惯不是要越清楚,越具体,实施起来才更有效吗?如早上四点起床,这就是一件具体可以操作的事情,关心他人,要怎么做,什么时候做,能达到什么效果,这些都很难回答得清楚。

心智|海比特训练营第三天_第4张图片
图片来自易仁永澄的课件

第三次课,易仁永澄老师为我解开了心中的疑惑。

原来真正的习惯是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也可以称之为“元习惯”,比如,6条元规范就是这种。

而我之前所罗列的具体事项准确来说并不是真正的习惯,而是习惯化,这种看起来很像习惯,由于长时间做这件事,产生惯性状态,但随时可能会被中断的事情。

如上图所示,习惯对应着元习惯,习惯化对应着表层习惯,由元习惯推导出思维习惯,表层习惯推导出行为习惯和肌肉习惯。

行为习惯一般21-45天就可以养成,肌肉习惯需要1-6个月,而思维习惯则需要6个月-2年,老师还特地剖析了世面上各种“21天养成······”的论断,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

有了老师这一深层次的介绍,让我豁然开朗,之前的疑惑也有了解答。

心智|海比特训练营第三天_第5张图片
图片来自易仁永澄的课件

按照老师的课程,加上我的理解,第三天的作业,我是这样写的。

心智|海比特训练营第三天_第6张图片
来自作者手写

本文第二部分,要说下我第二天的作业被其他人评价的事情。

我在上给老师留下这样一段话:

刚才看到老师的批文,知道自己写错了,但是也收到另外一条评论,这条评论是对养成习惯的否定式论断,不知道老师怎么看这个评论?

心智|海比特训练营第三天_第7张图片
来自微博截图

我以为老师简单回复便可,结果他很严肃地对待这件事,还在百忙之中抽空写了一篇七千多字的长博客,运用非常强大的3F倾听技术来分析,从头至尾老师都是以一种非常严谨的态度客关地分析了微博留言的那个论段。

我第一次听说3F的理论知识,我也是第一次遇到这么一位素不相识却如此严肃认真的老师。老师的思维能力足以秒杀微博留言的那位不知名人士。

现在我又有了新的疑问:为什么有时候,我明明知道了一些事情,一旦写下来就道不清,解不透,写不深?老师思维能力训练课程是什么样,我到底该怎么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

现在我对老师的其他课程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因为我觉得我真的有收获。

最后送上老师为此事件作出精彩分析的博客文章地址:http://blog.hiddenwangcc.com/archives/2906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智|海比特训练营第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