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效因子的动态多因子策略

基于有效因子的动态多因子策略_第1张图片

1 动态多因子策略逻辑

参考《安信证券-基于有效因子的多因子选股模型》构建了动态多因子选股策略,策略主要逻辑如下。

1.1 有效因子筛选

设置一段回测的周期(例如下面提到的例子分别是三年和一年),计算因子升序排序后,各个组合每个时间切片的收益,进而计算得到该周期回测的年化收益。

应该同时满足下面三个筛选条件:

条件一:年化收益序列和序数1到10的相关性强,要求相关性的绝对值大于0.5;
条件二:对于年化收益,胜者组明显跑赢市场均值,败者组明显跑输市场均值,跑赢跑输的程度的绝对值要大于10%;
条件三:胜者组大概率跑赢基准,败者组大概率跑输基准,概率要求大于0.5。

1.2 有效因子去冗余

和上面一样的回测周期,基于上面筛选条件得到有效的因子。

获取周期内每一个时间切片的因子数据,计算因子排序后,各个组合的平均收益。

如果组合10的收益大于组合1,那么就将组合 i 各个股票的各个股票分值设置为 i ,各个组合的分值从低到高进行排列分别是 1,2,3,4,5,6,7,8,9,10 。

如果组合1的收益大于组合10,那么正好是反过来 10,9,8,7,6,5,4,3,2,1 。

通过上面的分值计算每一个时间切片各个因子之间的选股的相关性,然后计算整个周期相关性的平均值,得到一个因子间的相关性矩阵。

对于相关性大于0.5的,只保留回测年化收益最高的因子。

1.3 最终因子平权计算得分

对剩下的因子,根据因子收益情况,按照因子值进行升序或者降序排序,并从1到10平均计算股票得分。

将多个因子的得分相加,得到的就是最终的结果,或者说是合成的因子。

2 回测的效果

回测区间是2010年到2017年。

2.1 因子筛选回测周期:过去3年

首先看一下回测总览:

基于有效因子的动态多因子策略_第2张图片
10个分位回测结果总览

此处主要是检验选股策略的有效性,因为此处没有考虑滑点、手续费、是否停牌、涨跌停等情况,以及对冲的升贴水,因此和实际情况可能存在较大的偏差。

从各分位的收益排列来看,策略是明显有效的。或者我们看一下下图会更清楚:

基于有效因子的动态多因子策略_第3张图片
因子选股分组超额收益

从曲线上来看,区分度还是挺高的:

基于有效因子的动态多因子策略_第4张图片
纯多头与对冲后的净值走势

经过对冲后,虽然有些净值损失,但曲线走势更加平缓了。

不过明显看到,2017年的走势是明显向下的。

一来是因为市场不好,二来是因为选择到市值偏小的股票。

基于有效因子的动态多因子策略_第5张图片
2017年因子市值分组特征

上图是2017年因子选择到股票的市值分组特征,可以明显看到,1分位选择到的股票市值偏小。

设置初始金额为100万,选股数量为10,使用聚宽回测效果如下:

基于有效因子的动态多因子策略_第6张图片
聚宽回测结果

如果缩短因子筛选的回测周期会怎样呢?

2.2 因子筛选回测周期:过去1年

基于有效因子的动态多因子策略_第7张图片
10个分位回测结果总览

收益有所下降,不过对冲后的回撤也变小了很多。

从长期来看,策略虽然还是有效的,但显然不如三年周期的更明显:

基于有效因子的动态多因子策略_第8张图片
因子选股分组超额收益
基于有效因子的动态多因子策略_第9张图片
纯多头与对冲后的净值走势

从曲线走势可以看到,在2017年大势不好的情况下,不仅没有回撤,曲线还有所上扬。

估计是因为回测周期缩短,使得筛选结果较为灵敏,进而更能适应市场的变化,选择到合适的因子。

这一点从市值的分组特征上,也能明显看的出来,1分位组合不仅没有偏向于小市值股票,反而是稍微偏向于较大市值股票:

基于有效因子的动态多因子策略_第10张图片
2017年因子市值分组特征

设置初始金额为100万,选股数量为10,使用聚宽回测效果如下:

基于有效因子的动态多因子策略_第11张图片
聚宽回测结果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查看研究及相关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基于有效因子的动态多因子策略)